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民俗 。
送蚕花
旧时男女定亲时,女方常送一张蚕种或几条蚕作为定亲信物,叫“送蚕花”;男方母亲须着红色丝棉袄去接,称“接蚕花” 。
桑树和蚕桑器具陪嫁
许多地区在女儿出嫁时用两棵小桑树和一枝万年青陪嫁,还用蚕火(蚕室照明用的灯架子)、发篓(采桑用的小竹篓)等蚕桑用具作为嫁妆 。
看花蚕
【日常生活的蚕桑风俗】嘉兴一带蚕乡的新娘子嫁到婆家第一年,都要独立养好一张蚕种的蚕,接受考验,称为“看花蚕” 。
讨蚕花蜡烛
青年男女新婚时,女家邻居送一些白米,后向女家讨蚕花蜡烛,女家将事先男家送来的蜡烛分送邻居,或允许邻居动手“抢”,这些邻居得到蜡烛后回家点燃,认为是一种祥瑞,可保蚕花兴旺 。
撒蚕花
桐乡百桃乡一带新娘进男家门时,喜娘要向四周撤一些钱币,供众人拾取,称为“撒蚕花铜钿”,同时唱民歌《撤蚕花》,最后三句是“今年要交蚕花运,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 。我国自古婚庆即有“撤帐”习俗,用枣子、花生等撤于新房内,寓“早生贵子” 。撒蚕花当为撒帐习俗的衍变,带有蚕乡地区特色 。
戴蚕花
旧俗流行用红色彩纸扎成纸花,称“蚕花”,托言为西施所创 。妇女戴于头上或鬓边,为蚕乡女子特殊时尚 。清朱恒《武原竹枝词》云:“小年朝过便焚香,礼罢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 。民间又有蚕花歌:“蚕花生来像绣球,两边分开红悠悠,花开花结籽,万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蚕花去,一瓣蚕花万瓣收” 。近年在桐乡河山乡附近的清明庙会上,有绢料制作的红色蚕花出售,制作精美,游人多购以簪佩 。
经蚕肚肠
经作动词,有织之意 。此习俗流行于桐乡河山乡一带 。每当新婚次日,堂屋中用椅子围成一圈,中置拷栳,上放面条、蚕种纸、秤杆等物,喜娘领新娘围椅子旋转,把红色的丝绵线缠于椅背 。此仪式寓有缫丝劳动之意,所用各物象征蚕花丰收,幸福绵长,称心如意 。举行仪式时,喜娘并唱《经蚕肚肠》民歌,歌词有从第一转至第十转的祝词,缠绵回环,甚具祝福之情 。
扯蚕花挨子
蚕花挨子即丝绵胎,是海宁旧时丧葬习俗 。死者入硷时,亲属按长幼亲疏,依次每两人用手扯一张薄薄的丝绵,盖在死者身上,越厚越体面,有保护死者遗体之意,也含有请死者保佑后辈生活安康、蚕花丰收的祈求 。
桐乡称此种习俗为“讨蚕花”,扯丝绵时亲属唱“讨蚕花”民歌 。
盘蚕花
海宁丧葬习俗 。死者入硷前,亲属绕遗体三圈,口中念念有词,称盘蚕花 。这时点燃的灯烛未熄尽,亲属可带回,亦称“蚕花蜡烛”,谓置于蚕室中可保佑养蚕丰收 。
洗蚕花手
乌镇普静寺即乌将军庙,旧时每年春季举办香市庙会,庙前有池曰上智潭,池水清澄,游香市妇女必在池中洗手,说是能够养好蚕,称为洗蚕花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