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载: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齐王田横兵败率部众五百壮士逃居海岛 。刘邦觉得田横深得齐人之心,如久居于齐地的岛屿上,以后恐怕会乘机作乱,于是三次派使者前往招降 。田横深感大势已去,在离洛阳三十里之处自刎,其部众五百壮士听说田横已死,集体自尽 。当地士民感其忠烈,遂将此岛命名为“田横岛”,并于岛最高处修筑五百义士墓,立庙祀之,将北面的镇命名为“田横镇” 。
田横岛位于青岛市东部崂山湾北侧,中心位置在北纬36°25′08,东经20°57′32,是青岛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点 。田横岛度假区范围由陆域、岛屿、海域三部分组 成,陆岛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田横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厚实的文化底蕴 。田横镇位于即墨市东部,距市区40公里,东西两面环海,海岸线长26公里,南与田横岛相邻 。
每年的谷雨前后,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东海龙王庙祭神,祈求东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是渔民自发的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龙王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周戈庄的上网节相传始于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较完整的保存了传统的祭海习俗,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仪式 。
临近祭海的前几天就要做祭前准备 。在诸多供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供品,就是每家必须宰杀一头猪,所供的猪必须是整猪,而且清洗干净后还要精心打扮,嘴衔红花,身披彩绸,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特别是猪背上要蒙上一层形似渔网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网下去可捕到肥猪般的鱼 。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 。
准备期间,渔妇们 便开始忙着蒸面馍,每个重达三四斤左右,有寿桃、圣虫、斗等多种造型 。寿桃面塑上装饰有双狮戏绣球、龙凤呈祥、喜鹊报春等图案;圣虫面塑形如龙状,绕多圈盘绕在莲花底座上,寓意财源广进;斗的形状如旧时盛粮的斗,在斗口处做上一条小圣虫,寓意有粮有钱,年年有余 。这些面塑经食用色彩装饰后,成为颇具民俗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都是由老辈儿传下来的,不仅做得大,时间长了也不裂,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对其加以绘饰,所以在图案上都是那么古朴典雅,非常具有传统风格 。
【青岛民俗 即墨田横镇祭海节】祭海前一天,将海边东海的龙王庙打扫一新,都要在东海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 。松柏门为重檐式,宽十余米,高约八米 。先用木杆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来的松柏枝装饰起来,松柏门上层悬挂有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横额 。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 。渔妇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提着供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海滩上 。各家都非常有秩序地将供桌、供品摊摆开来,在供桌前还要有一只雄鸡,取意“大吉大利” 。
海滩上最热闹的就是各家往庙前的照壁上对联,看上去琳琅满目,内容也非常丰富,多为预祝丰收的吉祥话语,比如“海不扬波,水上太平”、“风调雨顺,满载而归”、“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等等 。还有一种是贴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对子,如贴在主桅杆上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贴在二桅杆上的是“二将军威风凛凛”,贴在后桅杆上的是“三将军顺风相送”,贴在船头上的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贴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风万里行” 。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各船长们都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 。写太平文疏时要点上一炉香,给所祭祀的龙王、财神、观音菩萨、海神娘娘(天后)、仙姑5位神灵各写一份,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 。
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吃过早饭的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开始摆供 。一般每只渔船摆一组供品,每组三桌 。此时海滩上忙碌起来,人们将供桌抬到事先确定的位置上,二三百张方桌排成行,从松柏门一直摆到露天戏台附近 。桌面上多铺垫红布以示吉庆 。人们在各船主的指挥下,忙着把事先准备停当的面馍、猪或猪头、鸡、鱼、蛋糕、水果、烟、酒、糖果、点心、茶叶、花束等在供桌上摆好 。整猪要用一张供桌,猪头则和鸡鱼摆在一起,象征祭海的三牲 。
另外,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站缨是渔船下海的标志,一只渔船竖一束站缨 。同时还要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画好,将香炉摆好,将鞭炮绑在杆子上 。供桌摆布停当后,还要把各自的对子贴到村头的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只等祭海良辰吉时的到来 。上午8点18分,祭海吉时已到,当主祭人宣布祭海仪式正式开始,靠近松柏门的一挂鞭炮首先点燃,紧接着上千挂鞭炮在村头海滩上同时燃放,海滩上鞭炮齐鸣,礼花喧天,万头攒动,一片欢腾 。
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磕头朝拜,边烧边念祈祷词吉利语,以求海事平安,渔业丰收,此时,村头的龙王庙挤满了烧香磕头的渔民,随着鞭炮一挂接一挂地燃放,各船长开始往空中大把地抛撒糖果(前些年还抛撒硬币),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 。当地渔民崇信谁家的鞭炮声势大,这一年便会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船家们把上千挂鞭炮同时燃放,场面十分壮观 。自清代以来,田横当地人便把京戏作为正戏,祭海时都会请来戏班子,扎台唱戏三天 。秧歌、龙灯、旱船、腰鼓及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热烈的场面极为壮观 。随着阵阵的鞭炮声,渔民喜悦地迎接一年新生活的开始 。
祭海期间,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以及周戈庄渔民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前来观看,近年外来者达万余人 。许多亲朋好友带上礼品前来串亲访友,往往住上几天再回去 。也有邻村渔民前来到龙王庙烧香还愿的 。近几年来,许多新闻单位的采访人员以及摄影爱好者,赶着祭海日期前来采访报道和拍摄祭海照片,还有一些商贩前来设摊销售土产品、玩具、衣物和食品 。另外,外村的小杂耍班子也常常闻讯前来表演卖艺 。这些人的到来,使该村祭海显得格外热闹,海滩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 。
祭海仪式结束后,已是中午时分,周戈庄的渔民便将供品撤下,将三牲,酒和面馍等用来聚餐 。当地人称此举为“喝酒吃大肉” 。传统的聚餐都是在各自的船上进行,现在则因住房宽敞,改在各家的屋内院子里摆席 。祭奠仪式后,家家煮肉炒菜炖鱼,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前来参加,渔民都热情相待,希望参加者吃饱喝足 。聚餐时特别忌讳说诸如“破”、“翻”等不吉利的字眼 。近几年大多数渔船忙着赶渔汛出海捕鱼,聚餐的日期很短 。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数渔船便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 。
周戈庄是即墨市田横镇最大的一个渔村,村东栲栳湾是一个自然港湾,可停泊中小型渔船数百只 。全村近900户,2800余人,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近海养殖业 。过去周戈庄春季祭海原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节后至清明谷雨期间,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 。由于此时各家新的一年渔业生产的准备工作(修补添置渔具,检修船只等)基本就绪,祭海这一天要把网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也被称作“上网日” 。
过去周戈庄的祭海是一家一户单独或按渔行举行 。渔民祭海吉日的选定,主要根据各船家修整船只、网具的进展情况,围绕农历谷雨前后,采取查黄历的方式来确定适宜的黄道吉日 。祭海日的时辰多在卯时至午时之间 。20世纪中期以后,多在上午8:00到10:00 。自1992年以来由于各地搞民间节庆活动成风,周戈庄村干部便与各渔船船长协商,最后选定了公历3月18日为“上网日”(祭海日),并定为该村的“渔民节”,祭海时辰定为是日早上8点18分,意为当年的渔事“发要发” 。祭海的仪式集中举办,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 。祭海仪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卖点 。
周戈庄祭海唱大戏讲究连唱三天,由村里各船家出钱请烟台、青岛或莱阳的戏班子 。上演的剧目大多为传统京剧,有的也请歌舞班子 。青年渔民多喜欢看歌舞,而年龄大的人则喜爱看京剧 。据该村老渔民回忆,以前请戏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钱物 。现在则事先讲好演一场多少钱,演出结束后结算付款,一般不在村里住下 。前来串亲访友者是看戏(看歌舞)的贵宾,多安排在靠近露天戏台的地方坐着矮凳观看,而邻村和远处前来看祭海凑热闹的人则是一般的观众,称为“站客” 。
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 。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 。汉初,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 。刘启的儿子刘彻、刘寄也被封遣于此 。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 。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王莽“新”了一阵,即墨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当然,“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 。隋朝在政权得以稳固之后,开始步入建设时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废除的即墨县得以恢复和重建 。县城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了40多公里 。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座新的即墨城,并开始了新的历史载荷,漫漫的岁月增长记录着它的经历 。
即墨是个古老的县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久远的城市环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沉积,源远流长、即墨田横镇还沿袭着古老而又传统的祭海方式,规模年年扩大,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青岛政府一直即墨田横镇祭海节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来保护,力求做到“保持原味、丰富内容、完善形式、超越既往” 。经过近几年的成功策划,现在,祭海节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