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民族概况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 。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396610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 。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2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 。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两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区 。此后,经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 。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 。
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 。源潮,佤族居住娣区分被属于云南兴盛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 。明朝设立孟连长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有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马宣扶司,也称孟定府 。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变更 。至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 。中华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 。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 。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 。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 。“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
元、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 。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 。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 。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 。
关于唐以前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崩龙、布朗,经常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 。
社会经济
从唐代以后的记载可以看出,佤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有的已经是初期的农业经济 。明清以来,佤族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氏族比较,社会发展仍较缓慢 。他们“居山岭”,种杂粮,捕猎仍占重要地位 。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妇人用攫锄之” 。虽有寨落,但“迁徒无常,不留余粟 。”
19世纪以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是由于民族间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同时,他们原有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也更明显了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镇康、永德、腾冲、昌宁、景东等地的佤族,因受当地主要居民汉族影响较深,已与当地汉族一样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了 。居阿佤山边缘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种程度的统治,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 。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及沧源部分佤族,则较多地保持着本民族发展的特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
【佤族概况】当时,西盟佤族的社会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种旱谷为主 。耕作方法处于从'TJ耕火种”向“挖犁撒种”的演变过程中 。社会组织是原始的农村公社和部落,从经济关系上看,村社成员之间已发生了贫富和阶级分化,并存在着占总人口约4%的奴隶 。但据阶级分化的程度和阶级关系却还没有最后形成阶级社会,奴隶占有关系也是一种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的家长奴隶制 。
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民获得了新生 。1954年6月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保障了他们的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建国40多年来,佤族人民经过开发和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们通过治山治水,大力修筑水田,改变原始耕作方法,使农业生产迅逑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过去完全没有工业的阿瓦山区,现在已建立起了水电站、拖拉机站和农具、冶铁、食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
新中国成立前,阿佤山区的学校极少,现在仅沧源一县就有中、小学近200所 。佤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 。在阿佤山区各县都建立了医院,各乡也都有了卫生院和医疗组,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