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苗村千年“古法造纸”重焕生机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大山深处一个名叫石桥的苗族小山村里,至今保留着一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树皮等为原料的造纸术 。一张张看似粗糙的“古纸”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并一路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曾经濒临失传的古法造纸在这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
“这些白纸是外地客商定好的,我要到县里去交货 。”38岁的石桥村村民罗有军对采访人员说,他的这批货做了15天左右,除去成本能净收入3000多元 。据当地人介绍,石桥村250户1100多人口,95%以上是苗族同胞,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会古法造纸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更有悠久历史 。
有关博物馆专家研究发现,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因而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
经过十多道原始手工工序制成的石桥纸张,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文化和经济价值 。历史上,白皮纸主要供给丹寨县的读书人用,销售不愁,但后来纯手工的白皮纸遭遇了造纸技术革新的产物——机器纸,在价格和质量面前,白皮纸败下阵来 。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造纸,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 。”提起十多年石桥手工造纸不景气的历史,石桥古法造纸第十九代传承人王兴武感慨万千 。
眼看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要失传,王兴武决定打破传统,用漫山遍野的各色野花生产彩色手工纸 。2000年,他的彩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钱一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 。
“从几分钱一张没人要,到几元钱一张,天壤之别 。”王兴武说,从那以后,石桥手工彩纸逐渐有了市场,石桥手工白纸也再次为世人所知 。
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桥村还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建立了造纸专业合作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石桥村接到的订单逐渐增多,现在生产的纸张已有九大系列100多款,而且全部是“订单式”生产 。石桥手工纸还成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古籍文物修缮的指定专用纸,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
【贵州丹寨苗村千年“古法造纸”重焕生机】“2011年,仅我一家公司的产值预计将突破500万元 。”王兴武说,他对古法造纸的前景越来越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