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白花石刻是广元当地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 。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等文房用品及装饰物件 。百余年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由于广元白花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而成为海内外众多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藏品 。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 。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 。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著称中外 。
【四川广元白花石刻】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 。
《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 。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 。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 。
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今市中区幼儿园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佑任路过广元,见魏氏所刻“苏武牧羊”砚台,十分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县城东山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 。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 。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朱德委员长曾亲切接见魏礼先等艺人并合留念 。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 。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
近两年来,四川省将白花石刻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似乎让刘玉琼师徒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当地政府对白花石刻原料地实施合理保护,免遭更大的人为破坏 。希望壮大白花石刻艺人队伍,修建白花石刻综合艺术馆,对“广元白花石刻”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存和宣传,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