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乐器 四胡
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 。蒙古族称之为呼日 。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 。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 。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 。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 。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
蒙古族乐器 雅托克
即蒙古筝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
蒙古族乐器 火不思
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 。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 。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 。”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 。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
蒙古族乐器 口琴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 。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 。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 。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 。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
蒙古族乐器 批把胡热
批把,古蒙古语音读Biba,是匈奴弹拨乐,四弦 。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匈奴语Bi指天,Ba指地,批把胡热意为采用上下手法(指法)而演奏的乐器 。后传入中原,唐时盛,并正式称“琵琶” 。史载,匈奴有“琵琶”公主,寓意为“天地间的公主或独一无二的公主”之意 。
蒙古族乐器 奚琴
据《蒙古族通史》卷三载,奚琴为中国弓弦乐的前身 。产生于东部宇文鲜卑部先祖 。宋代陈旸《乐书》载:“奚琴本匈奴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奚部所好之乐也 。”其形制为圆形琴筒,有两弦,两弦之间以竹片轧立,传入中原后,又称嵇琴 。
【各式各样的蒙古族乐器】蒙古族乐器 修德日格胡热
修德日格胡热蒙语也称“西安泽”xianze,汉译“弦子”因有三根弦,汉语也称“三弦” 。一种弹拨乐 。该琴大概产于匈奴时期 。
蒙古族乐器 托布秀尔
蒙古族弹拨乐的一种,两弦,琴杆多用硬质木制成,弦用秋天宰杀的山羊肠制做 。该琴音色独特,常用于呼麦伴唱英雄史诗《江格尔》时使用 。托布秀尔为蒙古语,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 。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像扣子、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
蒙古族乐器 鼓
蒙古族的打击乐鼓类,蒙古语统称为“亨格日格” 。蒙古族的鼓类有多种,盛于元代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战鼓;《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云;“杖鼓者,制一木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一杖,左拍一手 。”而较此更为早期的匈奴时代的鼓则以骑在马上所演奏的鼓较为多见 。如羯鼓;其状如桶,唐代时改为“下乘以牙床,鼓之两面具击”,见《羯鼓录》 。史传唐明皇喜爱之鼓,又名“两杖羯鼓” 。
- 蒙古族安代舞
- 蒙古族呼麦艺术 在声乐的禁区放歌
- 蒙古族马头琴背后的草原文化
- 蒙古族的家庭制度
- 狼图腾背后的蒙古族文化
- 萨满起源 蒙古族文化中的鹰图腾
-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 蒙古族古老的占卜风俗
- 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
- 姑娘宴 蒙古族女孩走向独立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