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婚礼习俗

延安地域辽阔 , 各处风俗、语言习惯不尽相同 , 但是 , 延安各地的婚事操办 , 却大致是一样的 。
旧时 , 男女婚事 , 听凭“父母之命 , 媒妁之约”而定 , 本人没有自主权 , 婚姻多属买卖性质 。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
那时 , 男女自13岁起 , 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 , 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 , 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 , 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 , 若外界影响不好 , 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 , 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 。门当户对 , 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 。期间 , 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 , 更不曾会面 。现在不同了 ,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 , 谁也不乐意搞这种名堂 , 少数思想落后的家长也只能背着人搞 。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 , 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 , 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 。此时 , 媒人扮演主角 , 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 , 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 , 视其合适与否 , 拿出主意 , 通过媒人传话 , 媒人发现是小妨碍 , 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经媒人说合 , 双方家长认可 , 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 。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 , 县南在女方家举行 , 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 , 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 , 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 , 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 。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 , 民间称鞋为“稳根鞋” , 裤带为“长命带” , 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 。
若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 , 男方准备结婚迎亲 , 由媒人传话 , 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 , 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年老的延安农民 , 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迷信 , 崇敬鬼神 。对于何时迎亲嫁娶 , 必定要请阴阳先生看生辰八字 , 先利月吉日 。比如“鸡三月 , 猪九月 , 兔子怕的四五月”;“蛇蟠兔 , 猴赶猪 , 两头黑年不迎亲”等等 。其实 , 这只是人们根据生肖属相推算 , 臆想出来一种约束自己行为的模式 , 并没有科学依据 。他们定好了吉日时辰 , 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下庚贴 , 打课庄(把写好的庚贴放在为新娘准备好的衣裤里边) , 连同彩礼一道送给女方 。这就是说:姑娘该出嫁了!
吉日前三天 , 新娘挨户拜族里长者 , 为长者斟酒 , 亲朋共饮 。新郎的父亲为儿子加冠 。次日 , 用红纸写明“乳名×× , 今值弱冠 , 更为官名” , 贴在门首 , 表示成人 。同时 , 女家开始收房头 , 摆席请娘舅 , 请户族人 。这时 , 待嫁的姑娘早已藏入深闺 , 不再抛头露面 , 终日跟母亲学礼仪 , 做针钱 , 叙谈母女情份 。姑娘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地突突地跳个不停 , 忐忑不安地等候吉日佳时 , 上轿起程 , 可直到要上轿的时候 , 却又要大声啼哭 , 以示对父母的恩恋 。
嫁娶在民间 , 男家称“引(迎)媳妇” , 女家称“出嫁女” 。旧时 , 办喜事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 , 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 , 称“聚客” 。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 , 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 。当晚吹手动乐 , 喜事开始 。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 。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 , 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 , 俗称迎人婆姨 。(民间讲究“姑不迎 , 姨不送 。”) 。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 , 若遇女方出难题 , 能善于应付 , 巧于化解 , 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 , 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 , 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 。一切齐备 , 鸣炮三声出发 , 吹鼓手在前奏乐 , 迎人婆姨居中 , 其余人畜随后 。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号(俗称“张号”) 。
事前 , 女家也按协议准备 , 办嫁妆 , 备酒饭 , 约亲朋 , 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 , 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 , 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 , 女家院内设一桌案 , 摆上烟酒 , 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 , 以示欢迎 , 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 , 谓之“表礼” 。饭后 , 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 , 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 。一切就绪 , 准备起程 。新娘换上嫁妆 , 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 , 迎送婆姨抢着上马 , 长号一鸣 , 吹手先行 。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 , 新娘居中 , 送人婆姨在后 , 有序而行 。此时 , 唢呐声声入耳 , 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 。若遇好事者 , 可摆烟酒于路旁 , 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 , 吹手就地吹奏三曲 , 三起三落 , 方才放行 。
途中 , 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 , 则有“抢路”之俗 。抢路时 , 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 , 经协商 , 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 , 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 , 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 , 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 。进村时 , 速度须放慢 。吹手大显身手 , 或吹“得胜令” , 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 。村人围观 , 热闹非凡 。此时 , 公公婆婆入洞房 , 夹起枕头走一圈 , 俗称“抱孙子” , 家人应遮盖碾、磨 , 怕青龙白虎“冲喜” 。一切就绪 , 专候新人进门 。
【陕西延安婚礼习俗】迎送队伍进门后 , 分设专房招待 , 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 , 由新郎揭“盖头” , 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 。在此之前 , 吹手须进去张号 , 叫“冲帐” 。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 , 谓之“撒帐” 。新人入洞房后 , 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 , 新娘得给少许钱 , 以示酬谢 。新娘上炕 , 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 , 谓之“踩四角” , 后静坐前炕 。随后 , “送人的”坐席(吃“八碗”) 。新郎要敬酒施礼 , 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 , 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 。由姐(夫)或姑(夫)主持 , 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 , 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 , 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 , 二木梳两人喜结缘 。三木梳夫妇常和气 , 四木梳四季保平安 。新女婿好像杨宗保 , 新媳妇好像穆桂英 。荞麦根儿 , 玉米芯儿 , 一个看见一个亲 。养小子 , 要好的 , 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 , 要巧的 , 石榴牡丹冒铰的 。双双核桃双双枣 , 双双儿女满炕跑 。天作良缘配好的 , 夫妻恩爱一辈子 。随即 , 将红枣 , 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 , 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 。接着 , 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 , 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 。随后 , 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 。客人出节目 , 新人表演 , 令观者捧腹大笑 。闹房毕 , 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 , 盼望早日抱孙子 。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
第二天清晨 , 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 , 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 。是日 , 男家发客 , 新娘回门 , 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 。翌日 , 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 , 谓之“送回面” 。八日后 , 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 , 曰“对七对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