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元宵节习俗


陕西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陕西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也叫做“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 。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 。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上元燃灯的记载很早,远在汉代,就在这天晚上燃灯,以纪念太乙神(北极星君) 。据《僧史》记载,汉明帝从西域引进“腊月赏灯”的习俗,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 。此俗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为赏灯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 。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 。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 。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 。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 。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 。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 。民国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 。
送灯与打灯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 。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 。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儿女送灯的 。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 。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 。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 。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做“玩灯” 。
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做“闹灯”,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做“完灯” 。“玩”、“闹”、“完”各有含义,“玩”就是尽情地玩,特别是正月十五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饭后门首挂灯,屋里院内旮旯拐角燃烛照明,给祖先坟墓烧纸送灯 。然后外出看热闹(焰火、狮子、龙灯、猜灯谜等) 。元宵节的特色就是大闹花灯,大闹而特闹之,要闹出一个水平来,看谁的灯笼好,看谁耍灯的技术高,谁就光采!也给娃的舅父脸上增添光彩!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这是一年灯节最后一个晚上,所以叫做“完灯” 。意思是今年的灯节完了,因此要尽情地玩灯,耍以灯打灯,把灯打碎、烧掉,这样才开心 。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
追灯与躲灯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家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俗称“追灯” 。追灯的隆重规模和灯的质量高低,要视其贫富程度定 。富贵人家送玻璃宫灯一对,有楠木架子水泥磨花的,有珠玉宝石镶边的,也有一般的 。除主灯一对外,还加带一个小花灯,俗称“引灯”,是引导新婚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 。婆家接收追灯后,新妇即随娘家人到娘家去“躲灯”(一般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归) 。
追灯这天,男方家庭要大办酒席,招待来亲 。一般吃两餐,早餐是“四道吃”(喝酒四个菜)臊子面 。午餐的席面更为讲究,常见的有“重八件”(喝酒八个菜,吃饭八个菜)、“十二件子”(喝酒四个菜,吃饭八个菜),“二十四台”(喝酒、吃饭共24个菜)等等,不一而足 。
灯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观灯活动,逾来逾兴旺发达,规模也逾来逾加庞大 。民国以来,全省各地区、各单位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盛大的花灯展览 。灯的品种花样繁新,古时的花灯只限于油灯、漆灯、蜡烛灯等,那时的“火树银花”也不过只限小手工业罢了 。现在的电子化和机械化,给灯展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如大型的电动灯、机械化的灯充满灯市,所以观灯的活动,规模空前盛大,人数倍增,形成了成千上万的观灯活动 。
伴随着灯展,还有猜灯谜、放焰火等活动 。猜灯谜的风俗,古已有之 。古人把这种活动叫做“射虎” 。如今猜灯谜的活动,盛况空前,成百上千的人都参加到这个行列,猜到了当场领奖 。
放焰火的风俗,也是自古就有的 。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有了火药就有了焰火业务的发展 。正式形成焰火,始于唐代,到了宋时已很盛行 。经过元、明、清的发展,焰火的内容翻新,已经达到了精益完善的程度 。陕西省蒲城县的焰火,驰名中外 。特别是蒲城兴镇的焰火,最有名气 。1987年蒲城的焰火应邀到法国巴黎表演,法国总统密特朗伸出大拇指赞扬说:“伟大的中国民间艺术!”
吃元宵、喝米面茶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这是节日的特有风味食品,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吃 。元宵是用糯米粉合成面,内包糖馅(芝麻、花生、枣泥等),做制成圆形;多数是用馅做中心,外滚粘米粉而成圆形 。前边叫汤圆,后边叫元宵 。因形状是圆形,象征全家团圆 。味道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甜蜜 。这天,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送的礼品是元宵,娘家招待来客也是元宵 。
元宵节当天,还要喝米面茶 。米面茶是用米粉拌入清油、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炒熟而制成的,类似油茶 。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喝了米面茶才清醒 。”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五样豆煮成的粥)后,就糊涂了,不惜金钱,大办年货 。为了讲排场,可能造成浪费 。喝了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这个年花费太多了,从此后精简节约,勤劳生产过日子 。
灯照四角
正月十五日,农村也常把这个日子叫做“过小年” 。当天晚上,门前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所有角落旮旯拐弯都要燃点蜡烛,照明四角,名曰“灯照四角” 。意为到处都是光明,没有黑暗的地方 。在家宅六神的面前,供献“老鼠饺”(形似小老鼠的馍),同时点烛烧香礼拜,认为这样可以消灭毒害 。还要有人打上灯笼,走遍全家所有角落,进行照明,以趋邪免灾 。
灯球、灯树、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的农村中,盛行放灯、观灯的风俗活动 。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这种风俗的遗迹流传到现在,每年的元宵节,繁华的地带,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土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
“灯树”是从唐代起就兴起的风俗 。每年元宵夜,长安仕宦人家喜欢制作灯树 。灯树高达数十尺,树干用丝绸缠绕,树枝上悬灯万盏,远远望去,五彩缤纷,霞光万道 。苏味道的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是这种景况的描写 。“灯树”的风俗一直流传不衰,现代的元宵节或其它盛大节日,仍有“灯树”之举 。所谓“火树银花”,即指此而言 。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风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 。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他们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 。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 。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 。此风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的许多地方看到 。
放天灯、挂坟灯
“放天灯”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 。点放天灯是为了增添灯节日的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 。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篓,用木片作骨架,外面糊自纸或红纸,灯底部绑着一个十字架,里面放一盏菜油灯 。放时,灯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 。当灯火将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取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00米左右 。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
“挂坟灯”是一种岁时祭祀风俗,流传于陕西扶风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家家户户的孝男孝孙在自己的祖坟上,悬挂一盏红灯 。挂灯前烧纸焚香,设立香案,供献贡品,家中人跪拜,祭奠一番,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
伴灯馍、点火塔塔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
“点火塔塔”是流行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县的民间节日娱乐习俗 。点火塔塔的时间在除夕夜和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内 。春节前家家户户将捡拾好的大量煤块,摞成平整的方形 。然后在门口前垒成3~4米高的火塔塔,其中有圆锥形,有四棱分明的大雁塔形,也有底座为正方形,上端为圆锥形的 。火塔的中间可以放置柴木,底部有通风口,俗名“炉炕”,必须正对家户门 。除夕夜或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点火塔的时间是在零点至一点 。一般是先放鞭炮,由户主点火,约两小时后,可将塔身烧得通红 。据说这种点火塔的风俗,可以祛邪避灾,迎来光明幸福 。火塔烧红后,男女老幼围塔歌舞,狂欢有余,通宵达旦 。
转九曲
“转九曲”亦称“九曲会”、“灯游会”,盛行于延安、榆林等地区 。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后举行,吴堡一带则把会期定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 。古时的“转九曲”是一种祭祀老子的宗教活动,有许多迷信讲究 。现在人们相信科学,不相信神灵了,只把“转九曲”作为一种娱乐和健身的体育活动 。“转九曲”阵地的摆法,是按传说中姜子牙《黄河阵》的阵势,在广场上设东、南、西、北、中等九门,九门连环在一起 。将360根高梁杆等距离的栽成一个四方形的阵图,叫做“柱头” 。再将柱头与柱头用高梁秆连接起来,安放367盏灯 。中间柱头安放七盏灯,叫做“七星灯” 。
就整个形势看,九曲就像一座很大的城廓 。九曲十八弯,没有重复的路径 。这大城廓内又有九个小城廓,小城廓的门径,走向也各不相同 。转九曲只能顺着围墙顺序前进,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也不准转弯抹角 。
亮眼睛、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新媳妇要从娘家赶回婆家,亲手将婆母卧室里的灯点亮,名日“亮眼睛” 。据说,可以促使婆母的眼睛明亮,办起事来,明快果断 。以此孝行取得婆母的好感,搞好婆媳关系 。
“游百病”的风俗,每年元宵节期间在千阳、虢镇一带可以看到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大开城门,男女结队春游 。女子头上插柏树叶、戏秋千 。当地人称这种春游活动可以除百病,蛇蝎五毒不缠身,驱逐邪恶,发扬正气,事业兴旺,财源发达 。古时,这天县衙开放礼堂,知县(县长)太太接见民间妇女,并给群众散送干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