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元宵节习俗


潮州元宵节习俗

文章插图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潮州,元宵节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在民间很受重视,在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如果没有闹过元宵,春节就似乎还没有结束 。因此,市民每年对这个节日特别期待 。
潮州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这里的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别于其他地方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元宵节的部分民俗活动渐渐淡忘,甚至可以说是陌生 。对此,采访人员专访了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俊粦,请他介绍潮州元宵节的五大主要民俗活动:游花灯、吊喜灯、掷喜童、猜灯谜、食竹蔗 。
民俗一
游花灯
陈俊粦说,在元宵夜,游花灯是潮州民俗活动的重头戏 。游行队伍以一盏神气的龙头灯开场,随之而来的是各样各式的挂灯、屏灯,结尾则是一盏绚丽的凤凰灯,寓意着“龙头凤尾”“龙凤呈祥” 。“游花灯的时候,一定要有潮州大锣鼓,队伍所到之处鼓乐喧天,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整个村子里都沸腾起来 。”陈俊粦告诉采访人员,游行的花灯样式也是多姿多彩,有金鳞闪闪的鲤鱼灯、有新月般的香蕉灯、有红澄澄的橘子灯等,还有用人抬着出游的大屏灯,场面蔚为壮观 。
陈俊粦说,元宵节赏花灯,除了看热闹外,也是年轻男女结识联谊的好时机 。在潮剧《荔镜记》中,陈三、五娘就是在游花灯时中一见钟情的,《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也在元宵节订情,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则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对于许多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来说,元宵节看的不光是灯,更希望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因此,如今的元宵节还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
民俗二
吊喜灯
潮州方言里,“丁”和“灯”是同音,自古以来就有用“灯”来寓意“人丁”的做法 。正月十五潮州“吊喜灯”的传统,就和“灯”象征“人丁”有密切关系 。每年到了正月十三的时候,家里渴望“添丁”的人家,就会带上供品、银锭香烛,提着灯笼到神庙里去,跪拜祈祷神明赐子 。祷祝完毕后,求子的人家会用庙里的灯火点亮灯笼里的蜡烛,把灯笼悬挂在庙里 。等到正月十五那天,这户人家会再到庙里来,把点亮的灯笼接引回家,挂在门口,说是“神送子给他们”,这叫做“兴灯” 。
如果祷祝后的这一年果然添丁生子,那来年元宵节就会在屋顶挂一个灯笼,寓意“生丁了”,还要到庙里去还愿 。答谢神明的供品十分丰厚,有三牲、猪头、粿品、糖果、大吉等,甚至有些人家去年许下请戏的,这会还得请戏班来神庙前演戏,庆祝添丁之喜 。
民俗三
掷喜童
“掷喜童,曾经是潮州元宵节风行一时的游戏,不过在今天早已不存在了 。”
陈俊粦告诉采访人员,“喜童”是大吴村做的泥塑玩偶,大多是一个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每个大约三四十厘米高,模样很讨人喜欢 。
据他介绍,掷喜童的时候,要先在一块旷地上用泥土瓦砾垒起一尊弥勒佛像,然后把喜童一个个放在弥勒佛的肚皮、双肩等地方 。掷的人则站在离弥勒佛几米远的地方,手拿一个铜钱朝着喜童掷去 。如果铜钱飞过去,喜童应声而倒,那就是“中彩“了,可以开心地把喜童当成彩物拿回家,也博得个“来年生乖儿子”的好意头 。
为了博个好彩头,不少刚娶了新儿媳的公公和新上任的新郎官,纷纷在元宵夜里跑来掷喜童 。有些人一次掷不中,再掷,再不中,还是不甘心,甚至不惜一连掷了几十个铜钱,只为了捧回一个喜童,可见得子抱孙之心有多迫切 。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替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乐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而随着人们观念转变,到后来,掷喜童习俗也发展到一些小孩子也参与,目的是为了讨个可爱的“土泥塑”或“公仔”来玩,铜钱也换成硬币,“喜童”换成“玩具或公仔” 。
民俗四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陈俊粦说,元宵猜灯谜也是深受潮州老百姓喜爱的一种传统习俗,由于潮州历来重文化,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成年人喜欢猜谜,连小孩子也都喜欢作谜、猜谜 。
陈俊粦介绍,潮州的灯谜产生于宋末,以前猜谜活动都在元宵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大家把谜语写在纸条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自己作谜语,然后贴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上,任猜射人围猜 。通常儿童谜语充满童趣,例如“一个物圆圆,食饱溜落池 。”谜底是饭碗 。而成人谜语富有地方特色,例如“暂将茅屋作戏台,一生一旦来登台 。”谜底是母鸡 。后来,由于受条件限制逐渐改为张贴谜笺,并搭建谜台供台下竞相争猜,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
“以前经济比较落后,猜中者获得奖品是一种荣耀,善猜谜语者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受到尊敬 。”陈俊粦说,谜台击鼓回应猜谜,猜中时“咚咚咚”连击三鼓,鼓声“咚”与“中”潮州音同音,因此民间传说,元宵夜猜灯谜,这连击三声鼓声是“中中中”,预兆“连中三元”,所以很多读书人喜欢猜谜,这也促进了潮州谜语水平的提高,使潮州谜语声名远播 。
民俗五
食竹蔗
陈俊粦向采访人员介绍,在潮州民间有“正月十五食竹蔗不会蛀牙”的说法 。由于潮汕平原盛产甘蔗,而甘蔗汁是上等的甜饮料 。潮州人有生食甘蔗的习惯,但潮汕的甘蔗有竹蔗和腊蔗之分,由于腊蔗糖分多,性热,多食容易上火,腊蔗多用于榨糖;竹蔗性凉味清甘,在潮州,蔗农种竹蔗也是专门供元宵节食用的 。因此,每年到了元宵前后,竹蔗大量上市,家家户户买竹蔗、食竹蔗 。民间更流传着小孩子要在元宵夜“食蔗”才不会蛀牙,这个习俗延续到今天,只不过由于竹蔗产量低,加上经济价值不高,蔗农纷纷改种为腊蔗,如今市民元宵节“食蔗”也只能买腊蔗来代替竹蔗 。
陈俊粦说,潮州人“闹元宵”可谓形式多样,富有特色,除了以上五大主要传统民俗之外,还有燃放烟火、弄狮舞龙、英歌舞、看木偶戏、以及“荡秋千”、“斗畲歌”、“抱大猪”、“求喜物”、“榕竹插门”、“吃粿”、“摆桌碗”等等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不胜枚举,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趣的习俗已逐步简化甚至消失,但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却永远不会消失 。
民俗二
吊喜灯
潮州方言里,“丁”和“灯”是同音,自古以来就有用“灯”来寓意“人丁”的做法 。正月十五潮州“吊喜灯”的传统,就和“灯”象征“人丁”有密切关系 。每年到了正月十三的时候,家里渴望“添丁”的人家,就会带上供品、银锭香烛,提着灯笼到神庙里去,跪拜祈祷神明赐子 。祷祝完毕后,求子的人家会用庙里的灯火点亮灯笼里的蜡烛,把灯笼悬挂在庙里 。等到正月十五那天,这户人家会再到庙里来,把点亮的灯笼接引回家,挂在门口,说是“神送子给他们”,这叫做“兴灯” 。
如果祷祝后的这一年果然添丁生子,那来年元宵节就会在屋顶挂一个灯笼,寓意“生丁了”,还要到庙里去还愿 。答谢神明的供品十分丰厚,有三牲、猪头、粿品、糖果、大吉等,甚至有些人家去年许下请戏的,这会还得请戏班来神庙前演戏,庆祝添丁之喜 。
民俗三
掷喜童
“掷喜童,曾经是潮州元宵节风行一时的游戏,不过在今天早已不存在了 。”
【潮州元宵节习俗】陈俊粦告诉采访人员,“喜童”是大吴村做的泥塑玩偶,大多是一个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每个大约三四十厘米高,模样很讨人喜欢 。
据他介绍,掷喜童的时候,要先在一块旷地上用泥土瓦砾垒起一尊弥勒佛像,然后把喜童一个个放在弥勒佛的肚皮、双肩等地方 。掷的人则站在离弥勒佛几米远的地方,手拿一个铜钱朝着喜童掷去 。如果铜钱飞过去,喜童应声而倒,那就是“中彩“了,可以开心地把喜童当成彩物拿回家,也博得个“来年生乖儿子”的好意头 。
为了博个好彩头,不少刚娶了新儿媳的公公和新上任的新郎官,纷纷在元宵夜里跑来掷喜童 。有些人一次掷不中,再掷,再不中,还是不甘心,甚至不惜一连掷了几十个铜钱,只为了捧回一个喜童,可见得子抱孙之心有多迫切 。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替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乐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而随着人们观念转变,到后来,掷喜童习俗也发展到一些小孩子也参与,目的是为了讨个可爱的“土泥塑”或“公仔”来玩,铜钱也换成硬币,“喜童”换成“玩具或公仔” 。
民俗四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陈俊粦说,元宵猜灯谜也是深受潮州老百姓喜爱的一种传统习俗,由于潮州历来重文化,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成年人喜欢猜谜,连小孩子也都喜欢作谜、猜谜 。
陈俊粦介绍,潮州的灯谜产生于宋末,以前猜谜活动都在元宵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大家把谜语写在纸条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自己作谜语,然后贴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上,任猜射人围猜 。通常儿童谜语充满童趣,例如“一个物圆圆,食饱溜落池 。”谜底是饭碗 。而成人谜语富有地方特色,例如“暂将茅屋作戏台,一生一旦来登台 。”谜底是母鸡 。后来,由于受条件限制逐渐改为张贴谜笺,并搭建谜台供台下竞相争猜,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
“以前经济比较落后,猜中者获得奖品是一种荣耀,善猜谜语者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受到尊敬 。”陈俊粦说,谜台击鼓回应猜谜,猜中时“咚咚咚”连击三鼓,鼓声“咚”与“中”潮州音同音,因此民间传说,元宵夜猜灯谜,这连击三声鼓声是“中中中”,预兆“连中三元”,所以很多读书人喜欢猜谜,这也促进了潮州谜语水平的提高,使潮州谜语声名远播 。
民俗五
食竹蔗
陈俊粦向采访人员介绍,在潮州民间有“正月十五食竹蔗不会蛀牙”的说法 。由于潮汕平原盛产甘蔗,而甘蔗汁是上等的甜饮料 。潮州人有生食甘蔗的习惯,但潮汕的甘蔗有竹蔗和腊蔗之分,由于腊蔗糖分多,性热,多食容易上火,腊蔗多用于榨糖;竹蔗性凉味清甘,在潮州,蔗农种竹蔗也是专门供元宵节食用的 。因此,每年到了元宵前后,竹蔗大量上市,家家户户买竹蔗、食竹蔗 。民间更流传着小孩子要在元宵夜“食蔗”才不会蛀牙,这个习俗延续到今天,只不过由于竹蔗产量低,加上经济价值不高,蔗农纷纷改种为腊蔗,如今市民元宵节“食蔗”也只能买腊蔗来代替竹蔗 。
陈俊粦说,潮州人“闹元宵”可谓形式多样,富有特色,除了以上五大主要传统民俗之外,还有燃放烟火、弄狮舞龙、英歌舞、看木偶戏、以及“荡秋千”、“斗畲歌”、“抱大猪”、“求喜物”、“榕竹插门”、“吃粿”、“摆桌碗”等等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不胜枚举,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趣的习俗已逐步简化甚至消失,但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却永远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