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 如今亦已被国家立为法定假日 。“端午” , 应是“端五”之误 。据《荆楚岁时记》:“五月初一为端一 , 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 。”《珊瑚钩诗话》这样解释道:五月初五叫端五 , 相同于九月初九叫重九 , 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 重九又叫“重阳” 。“端五之号同于重九 , 世以五为午 , 误 。”但“端午”这个词语已是约定俗成 , 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
农历五月初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 , 各地民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 据说这都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原先 , 端午节这天昆山城里的娄江和城郊的青阳港(古称新洋江)里也是健儿擂鼓声震天宇 , 四乡八镇插着五色彩旗的龙舟都纷纷赶来参与比赛 , 竞渡如飞 , 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前往观看 , 热闹异常 。
据《康熙昆山县志稿》:“有龙舟竞渡之戏 , 向时六门(按:指朝阳门、留晖门即大西门、丽泽门即小西门、拱辰门即北门亦叫水城门、宾曦门即东门以及迎薰门即东南门等六城门)各制一舟 。”后来的一段时期竞龙舟活动时盛时衰 , 直到乾隆初年复又达到鼎盛时期 。不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端午节那天 , 六城门的龙船经娄江出青阳港 , 因观看的市民实在太多拥挤不堪 , 造成东南门城桥坍塌 , 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 死了二十八人 , 昆山赛龙舟的活动这才被衙门明令永远禁止 。
在昆山 ,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方悬挂菖蒲和艾草 , 还拴上一枚大蒜头 , 据说可以避邪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 端午节前几天市场上就有菖蒲艾草卖的 , 一元钱一束 。李时珍《本草纲目》里称蒲草为“水剑艾” , 又名“灸草”和“医草” , 能治病 。《昆新两县合志》记载:“五月五日 , 端阳节 , 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 , 曰‘端阳景’ 。(妇女)簪艾叶、榴花于头以避邪 。”
农历五月份已经进入夏季 , 天气渐趋炎热 , 毒虫开始活跃起来 , 民间有“端午节 , 天气热 , 五毒醒 , 勿安宁”的说法 。所谓“五毒”就是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和壁虎 。蓬头艾叶都属芳香性野草 , 有驱赶蚊蝇和其他害虫的作用 。还有饮雄黄酒 , 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额头、脚心等处 , 给幼儿戴上虎头帽、穿上老虎衣、虎头鞋 , 用红绿丝线绕在小孩手臂上(男左女右)等等 , 据说可以防百毒入侵 。
苏州地区所有的县志上都记载“五日饮雄黄菖蒲酒” , 《昆新两县合志》还加上一句:“随洒墙壁间” , 就像如今喷洒除虫剂一般 , 可见雄黄确有驱赶蛇虫的功能 , 民间故事《白蛇传》里白素贞就是因为误饮了许仙强劝的雄黄酒而现出原形 。如今雄黄酒已经绝迹 , 因科学证明雄黄这种矿物有毒 。端午节 , 家家户户的客厅里要挂钟馗像 , 这位钟馗是捕捉小鬼的神道 。据《昆新两县合志》:“五日食角黍 , 俗称粽子” , 因粽子有角 , 且主要内容物是粮食 , 所以叫做“角黍” , 这可能是“文化人”给起的名字 。
昆山人做的传统的粽子有淡有咸 , 淡的一般是白粽和赤豆粽 , 蘸绵白糖食之 , 咸的有鲜肉粽、腊肉粽、火腿粽等等 , 包裹的式样也有多种 , 有“枕头粽”、“三角粽”和“秤砣粽” , 包裹的材料有竹箬和芦箬 。端午前夕家家户户煮粽子飘逸出阵阵清香 , 引人食欲大增 。粽子这个东西传说是屈原的姐姐根据老百姓往竹筒里装米饭这个举动创造出来的 , 自然是用来纪念屈原 。端午这天还是昆山人上马鞍山(今称玉峰山)采药的日子 。据《昆新合志》:“五日采百草之可以疗疾者 , 合诸丸药 。”还有用硬一点的纸条做成小粽子状 , 里边装了一粒樟脑丸 , 外面绕上七彩丝线 , 几只连成一串挂在小孩身上 , 据说可以避邪 。
在陆家地区 , 民间在端午这一天中午将蒜薹放入尚有余火的灶膛灰里煨熟 , 据说吃了可以治疗腹泻痢疾 。在石牌地区民间有“做端午”习俗 , 当地农村有这样的谚语:“夏至了秧 , 回家望爷娘 。”已经出嫁的女儿要抽空回娘家探望 , 夫婿自然陪同 。出嫁未满一年的女儿回娘家时要备好粽子、桃子、糕团等食品 , 带到娘家后除了孝敬父母之外还要分送给亲友乡邻 , 叫做“望田青” , 又叫做“做端午” 。
昆山一带农村还有不少关于端午的农谚 , 如“端午晴干 , 农人喜欢”、“端午日晴主年丰”、“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等等 。
近年来 , 苏州的专家学者们经过缜密的考证 , 对本地区端午节的纪念意义作了新的解释:原来我们吴地的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 , 而是纪念伍子胥 。当年吴王夫差得西施以后 , 纵情声色不理国政 , 且骄横专断 , 不听伍子胥劝阻一心要想征服齐、晋二国 , 争做霸主 。越国为了除掉吞吴的障碍伍子胥 , 利用伯向吴王进谗 , 伍子胥终于被迫自尽 。临死前他嘱咐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阊门之上 , 他要看着越国军队是如何进城的 。越王灭吴后 , 下令在五月五日那天将伍子胥的尸体丢进河里喂鱼 。以后的传说就跟纪念屈原差不多了 。苏州市已将吴地端午节民俗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火红的石榴花可以说是端午节的“象征”或“标志” , 南方北方都一样 。据《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 , 家家妍饰小闺女 , 簪以榴花 , 曰女儿节 。”《清嘉录》说:“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 , 妇女簪艾叶、榴花 , 号为端午景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亦云:“妇女首簪榴花艾虎于髻 。”看来 , 石榴花还是古代爱美女性的时令饰品 。端午节那天 , 《白蛇传》是昆山戏园子必演的剧目 。
昆山人做的传统的粽子有淡有咸 , 淡的一般是白粽和赤豆粽 , 蘸绵白糖食之 , 咸的有鲜肉粽、腊肉粽、火腿粽等等 , 包裹的式样也有多种 , 有“枕头粽”、“三角粽”和“秤砣粽” , 包裹的材料有竹箬和芦箬 。端午前夕家家户户煮粽子飘逸出阵阵清香 , 引人食欲大增 。粽子这个东西传说是屈原的姐姐根据老百姓往竹筒里装米饭这个举动创造出来的 , 自然是用来纪念屈原 。端午这天还是昆山人上马鞍山(今称玉峰山)采药的日子 。据《昆新合志》:“五日采百草之可以疗疾者 , 合诸丸药 。”还有用硬一点的纸条做成小粽子状 , 里边装了一粒樟脑丸 , 外面绕上七彩丝线 , 几只连成一串挂在小孩身上 , 据说可以避邪 。
在陆家地区 , 民间在端午这一天中午将蒜薹放入尚有余火的灶膛灰里煨熟 , 据说吃了可以治疗腹泻痢疾 。在石牌地区民间有“做端午”习俗 , 当地农村有这样的谚语:“夏至了秧 , 回家望爷娘 。”已经出嫁的女儿要抽空回娘家探望 , 夫婿自然陪同 。出嫁未满一年的女儿回娘家时要备好粽子、桃子、糕团等食品 , 带到娘家后除了孝敬父母之外还要分送给亲友乡邻 , 叫做“望田青” , 又叫做“做端午” 。
昆山一带农村还有不少关于端午的农谚 , 如“端午晴干 , 农人喜欢”、“端午日晴主年丰”、“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等等 。
【江苏昆山端午节习俗】近年来 , 苏州的专家学者们经过缜密的考证 , 对本地区端午节的纪念意义作了新的解释:原来我们吴地的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 , 而是纪念伍子胥 。当年吴王夫差得西施以后 , 纵情声色不理国政 , 且骄横专断 , 不听伍子胥劝阻一心要想征服齐、晋二国 , 争做霸主 。越国为了除掉吞吴的障碍伍子胥 , 利用伯向吴王进谗 , 伍子胥终于被迫自尽 。临死前他嘱咐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阊门之上 , 他要看着越国军队是如何进城的 。越王灭吴后 , 下令在五月五日那天将伍子胥的尸体丢进河里喂鱼 。以后的传说就跟纪念屈原差不多了 。苏州市已将吴地端午节民俗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火红的石榴花可以说是端午节的“象征”或“标志” , 南方北方都一样 。据《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 , 家家妍饰小闺女 , 簪以榴花 , 曰女儿节 。”《清嘉录》说:“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 , 妇女簪艾叶、榴花 , 号为端午景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亦云:“妇女首簪榴花艾虎于髻 。”看来 , 石榴花还是古代爱美女性的时令饰品 。端午节那天 , 《白蛇传》是昆山戏园子必演的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