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每逢此节,女子们穿针乞巧,好不热闹 。《风俗记》中载有:“七夕,牛郎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的浪漫故事 。
文人墨客更爱借此为题,频出佳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可见,无论是女子的穿针弄巧还是墨客的浅唱游吟,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七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而这天,对中国古代广大的读书人而言,也是个重要的节日——魁星诞、晒书节 。
魁星诞
“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 。魁星信仰盛于宋代,是古代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 。(文昌帝君,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农历七月七,为魁星诞 。
七夕不只是妇女乞巧,对读书人来说更重要!
唐宋时,状元高中,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 。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 。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
蒲松龄《聊斋》也有一篇关于“魁星”的故事:“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 。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 。急起拜叩,光亦寻灭 。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 。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 。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
可见在古代,读书人为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拜魁星成了一种民间信仰 。
晒书节
关于古人晒书,有一段故事 。某日,苏东坡饭罢,敞着肚皮躺在院落中 。他环顾身旁的侍女问:“我肚中何物?”一女说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 。又有一女说是智慧与见识,东坡以为并不恰切 。此时被苏东坡视为知音的王朝云,说:“学士所晒,是一肚不合时宜” 。
所谓的“一肚不合时宜”,王朝云暗指苏东坡多次被贬,不容于官场 。实际上这个故事,引用了一个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有“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郝隆是西晋时期,在大司马桓温手下任职,不得重用,农历七月七,当地有晒衣的习俗,家贫的郝隆解开衣扣袒胸露腹晒太阳,人们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傲然地回答道自己在晒书 。成语“郝隆晒书”源于此 。
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中,最早记载了七月七日晒经书而不蠹的习俗 。明朝陶宗仪有诗《七夕次万山韵》:“曝书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临 。”清朝乾隆皇帝有诗道:“正当复七日,……曦朗曝书宜” 。
可见,七夕晒书,是很普及的民间习俗 。
旧风俗,新风尚
【七夕:妇女乞巧,读书人晒书拜魁星】 无论是古代读书人对魁星的崇拜,还是在七夕节晒书,诸多习俗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淡忘 。但通过对民族传统的追寻,让我们重新找到历史脉搏 。在七夕这天,人们除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爱意之外,亲朋好友之间也应多些问候,更或者自己捧起一本好书,拍照“晒”在朋友圈,也别有况味 。
- 追寻七夕起源,了解七夕文化
- 背扇: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重要生活用品
- 浙江洞头七夕成人节
- “觉乃”藏族妇女服饰: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 史话七夕:牛郎织女故事由南北朝的小说逐渐传播
- 英国妇女的求爱日
- 满族的育儿习俗
- 客家生育习俗之保胎
- 浅谈鄂伦春族生育特点之妇女禁忌
- 佛经故事:杀子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