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胜日”喝“七宝粥”的习俗主要流传赣南地区的会昌、于都等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于都县志》载曰:“人日 , 采时菜杂米为羹 , 以饷新嫁之女 。”
会昌客家的“七宝粥” , 就是用香菇、玉米、红枣、金针菜、花红豆、龙眼干、白米混在一起在锅里煮 , 煮熟后用来拜“灶君菩萨” , 俗称“拜灶” , 以祈求灶君保佑全家新年吉祥 , 人畜安康 。初七晚餐一般没有别的荤菜上桌 , 全家人就喝“七宝粥” 。
会昌客家习俗 , 从年初一晚上开始 , 用瓷灯盏装上菜油或茶油 , 用七根灯草点灯 , 放在灶君神像面前 , 名曰“点灶灯” 。灶灯日夜不能停息 , 需连续点燃七天 。到年初七晚上“拜灶”时 , 摆上三碟荤菜、三碗素菜作为供品 , 敬上线香、蜡烛 , 燃放爆竹拜谢灶君 。“拜灶”仪式结束 , 即表明新年已过 , 正月初八就不再点“灶灯”了 。
“七宝粥”习俗至今仍在永隆、洞头、中村、珠兰、西江等乡镇流传 。随着改革开放思想深入客家民间 , 会昌县城以及上述乡镇的餐馆、小食店平日也煮“七宝粥”作为早餐供应 。
于都客家“七宝粥”俗称“七宝公粥”或“七包公粥” , 主要流传于禾丰、铁山垅、丰田、靖石、盘古山、黎村、新陂、梓山等南部乡镇 。“七宝粥”材料一般用大米、芋子、客家芥菜(于都客家俗称“大菜”)、芹菜、豆腐、米粿、瘦肉等七种 , 也有用番薯、红枣、花生、煎果、青菜加上芹菜、大蒜等等 , 随意组合七种材料做“七宝公粥”的 。
与会昌客家一样 , “七宝公粥”煮好后也需“拜灶” 。“拜灶”仪式很简单 , 点亮一对喜庆的红蜡烛安放在灶台上 , 随意摆上一些茶果、几个荤素菜碟 , 再敬献三杯米酒 , 一家人齐齐站在灶台旁默默祷告、祈愿后 , 每人敬献给灶君三炷香 。
不同的是 , 于都客家“拜灶”与吃“七宝公粥”的时间都在早上 , 而不在夜晚 。
【客家正月初七民俗:七宝粥】 “七宝粥”的养生意义在于清理肠胃 , 消食化积 。随着春气滋生 , 天寒渐暖 , 菜蔬逐渐茂盛起来 。食用时鲜蔬菜与五谷杂粮混合而成的“七宝粥” , 有利于已经肥腻的肠胃适应季节的转变 。
赣南客家中 , 除了正月初七吃七样菜、喝七宝粥外 , 还有正月初八作“八宝羹”的 , 其清理肠胃、消食化积的功利并无二致 。如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八日 , 以米粉杂菜蔬八种煮食之 , 谓之八宝羹 。”
- 客家正月初六民俗:挹肥拜紫姑
- 元宵节名人诗词欣赏
- 客家正月初九民俗:安太岁
- 客家惊蛰民俗:祭雷神
- 客家清明习俗:挂纸
- 客家惊蛰民俗:炒虫
- 客家正月十五民俗:上元破蒙
- 桂南客家土地信仰民俗:做社
- 客家民俗:盘古诞
- 客家二月初三民俗:文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