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畔的古老部落:鹰屯

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乌拉街隔江,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叫鹰屯,神秘而又神奇 。这里的鹰凶猛而迅捷,这里的村民英勇强悍,因驯鹰而闻名 。
从古时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都有一群鹰从大海的东边飞来,到部落周围的山林里过冬,直到春天将近,它们又向着东方远去 。上千年了,它们就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在部落与另一个国度往复飞行 。
驯化猎鹰,是满族人的一项传统技艺,流传了近千年 。四百年前,这里的后金建州女真向大辽进贡一只鹰,辽帝非常高兴,命其每年都要进贡 。这种神秘的鸷鸟,就注定成为了满族崇拜和敬畏的对象,把这片鹰的家园也指认为皇封禁地 。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 。
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继承了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民俗技艺,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 。
在清代,鹰屯里所有的男子几乎都是鹰把式,每家每户院子里的鹰架上,都站立着数只猎鹰 。直到现在,这里仍有一半以上的男子精通放鹰的技艺 。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威风利落的样子就是鹰把式高手的典型形象 。
一只好的猎鹰,需要驯鹰人去精心地喂养和悉心地关照 。要先给鹰喂牛肉、鸡肉,让它尽快长出虚膘,等虚膘变成了肌肉鹰才会有力量 。还要专门捕捉野鸡来喂养鹰,这样才能使鹰保持原始的野性和凶悍 。刚捕来的鹰在驯化时不能让它吃饱,让它始终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只有这样才容易驯服 。为了让鹰能感受到主人的气味,驯鹰人还经常给鹰喂自己的唾液 。
驯化好的大黄鹰可以成为有效的猎杀工具,然而,将野生的鹰驯化成这样一只悉通人性的猎鹰,却需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和耐心 。鹰把式们给这个艰苦的过程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熬鹰,让它依赖人,跟人建立感情,以后,它就会听你摆布 。熬鹰的鹰把式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会倍受煎熬 。鹰是一种高傲的生物,若想让它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鹰把式要陪伴着新捕获的鹰,一刻也不放松,连续7到9个昼夜,在这段时间内,鹰把式需要让鹰始终站立在自己的手臂上,接受人的抚摸,并且不能给鹰喂食,渐渐地,鹰会逐渐适应站在人的手臂上 。鹰在饥饿的状态下最多不能超过9天,鹰把式就要给鹰开食,即用一只活麻雀引逗它来抓 。当鹰初步学会听从人的指令后,训鹰的场所就要转移到室外 。鹰还是保护庄稼的好帮手,它能够有效的捕捉庄稼地里的田鼠 。鹰屯里庄稼的收成保持稳定的增长与驯出的优良黄鹰是分不开的,几乎没一个田鼠能逃过它的神嘴 。
鹰屯周边的北砬子山、南砬子山,都是鹰场子 。现在养一只鹰每年要花费千元以上,平时靠养鸡用鸡肉来喂养 。养鹰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但是为了不让祖传的驯鹰技艺失传,如今鹰屯里的满族人,依然架着心爱的猎鹰置身山野,人、鹰、大自然和谐相融 。
【松花江畔的古老部落:鹰屯】 初春季节时,东北的原野上,仍然覆盖着冰雪,随着万物复苏人们陆续开始放鹰,春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与心爱鹰离别 。满族的鹰把式从古时起,就保持着“春夏不留鹰”的传统 。每年春天将近的时候,鹰把式们要赶在松花江冰面开裂之前,把驯养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猎鹰,架到江边,放归自然,让它去求偶筑巢,繁衍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