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建县后(1732年),从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 。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原县城),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 。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
1、叫夜谱(“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 。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 。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 。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 。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 。下面摘录一首唱词:
金鸡开口五更啼,自己开声羞笑涯(我);
大树斩开还有生,远离父母还有两晚 。
2、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 。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 。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 。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
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
【广东鹤山客家婚嫁风俗】 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
3、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 。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 。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
4、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 。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 。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 。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
往日担伞去趁圩,今日开伞送妹行;
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
5、送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 。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 。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 。最后两句:
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
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
6、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 。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 。新娘在陪娘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 。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 。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 。
7、探七朝
回到夫家七朝后,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到男家去所谓“探七朝” 。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礼服,向岳母敬酒 。又过三朝,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携带简便手信,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意思两亲家如糖甜,节节胜意 。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 。
- 成都东部洛带客家婚俗
- 客家人的花名
- 深圳下沙村客家大盆菜宴习俗
- 广东四会柑橘文化艺术节
- 赣南客家畜牧业习俗
- 江西龙南客家民俗风情
- 客家人的族田赈用礼俗
- 福建三明的客家擂茶风情
- 福建三明客家建房习俗
- 福建将乐客家建房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