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元宵“做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是每年除夕和元旦之后的第一大节日,也是春节系列节庆活动的最高潮 。这一天夜里各地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闹社火、办灯会、吃“元宵”等 。在民间,这一天人们都从一家一户过团圆年的小氛围中走入大社会,参与旨在祈求天官赐福、邻里和睦、一年平安的集体庆典中去 。在古代,连平日里深居在皇宫大院里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要放下架子率领嫔妃宫女、皇子皇孙、文武百官与民同乐 。元宵夜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狂欢节 。
【福清元宵“做上元”】 可是在福清,这传统大节并不叫“元宵节”,而称为“做上元” 。清乾隆丁卯版《福清县志》卷之二“地舆志·岁时”载:上元日,自十一至二十夜,户各燃灯放花炮 。城中歌吹相闻,箫鼓之声喧阗达旦 。可见做上元之俗在福清流传久远 。
那么,福清人为什么“不闹元宵做上元”呢?此中又有什么奥妙?
先说说“上元”一词的来历 。所谓上元起源于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据《岁时杂记》一书云:古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汉代道教最大宗派之一的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祗为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 。他们认为三官各有所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卮 。并以三元与三官相配:上元为天官生日,中元为地官生日,下元为水官生日 。人们为祈福,便在正月十五上元日举行各种祭祀 ,同时举办各种传统文娱活动,祈求“天官赐福”,这就是福清各处做上元的由来,可见这节俗悠久古远 。这也让我们明白福清各地做上元大都选在本村宫境广场举行,而且不论举办燃灯、焰火、行舟、台阁,还是进行舞龙、耍狮、十番、八乐,其核心都要祭祀上苍及本境土主神明,有些地方祭祀活动十分隆重,如新厝的“摆头尾座”,可谓盛况空前 。福清人做上元还要邀请亲朋同庆共乐,故以时间也不定在正月十五,从正月十一至二十日都可以,视各村境传统习惯而定 。
再则福清“不闹元宵做上元”恐怕还有原因,与“吃元宵”有关 。虽现时许多人认为“元宵”的“元”字指的是“正月”,也称“元月” 。“宵”字则是“夜”的意思 。二字合而为“元月之夜” 。但据传“元宵”是汉元帝时一宫女名字,因思念父母积忧成疾,元帝知道后特定在正月十五举办灯节,让皇宫中的人都出宫观灯并乘机与家人团圆 。宫女元宵善作一种点心,以米粉作丸内包以咸甜馅料,元帝十分爱吃,呼为元宵 。后人们为感恩宫女元宵为民众开创了一个喜庆祥和、全民同乐的节日,才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古时福清天旱地瘠缺少制作元宵丸的糯米,一般人家正月十五过节无缘吃到“元宵丸”,故以连旧县志上也把正月十一至二十日的节日称为“上元日” 。
时序更迭,时代变迁,如今福清哥富了,糯米早已不是金贵欠缺之物 。加上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交流,元宵丸也成为福清人过元宵节的食品 。但由于传统习惯,福清人还是把过元宵节称之为做上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