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通常迎接新年大约始于腊月廿三“送灶”,往后年味愈浓,正月初五之后有所趋淡,很快又转入喜迎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新高潮 。千百年来,祈求家庭美满、民众幸福和天下太平,乃广大民众辞旧迎新的重要文化内涵 。这一富有喜庆吉祥色彩的年俗习尚,始终受老南京人重视 。
秦淮人家源远流长的迎春文化
辞旧迎新作为华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形式多样,源远流长 。史载南京早在六朝初期,便有辞旧迎新岁时习俗了 。定都于此的历代朝廷,大都建立有较为严格的典章制度 。南朝伊始,农历正月初一成了百姓的盛大节日 。由于人口迁徙等原因,各地习俗在此相互交融影响 。在经历隋唐之后,宋代南京的年俗活动又变得更为热闹起来 。终老于此的王安石在《元日》中诗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堪称当时节景的生动写照之一 。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积极营造盛世氛围 。他倡导除夕张贴春联,还将元宵灯节活动由南宋时期的六天延长至十天,并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轶闻典故 。据《明实录》《大明会典》等载,那时每逢正月初一,朝廷都要举办大典、盛宴,百官朝贺以示重视 。晚明文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述:“岁除岁旦,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家门上插松柏枝、芝麻秸、冬青树叶,大门换新桃符,贵家房门左右,贴画雄鸡 。”清代学者甘熙《白下琐言》称:“新岁人家更易春联,自明初始 。”昔人《金陵杂志》《中华全国风俗志·南京采风记》等文献中,也有一些当地节俗记载 。
从《金陵琐事》《金陵岁时记》等典籍中可知,像春联、门神、年画、黄钱(注:多为长方形纸质,上绘天官、财神等画像)、纸马、爆竹、贺柬、恭喜包(注:类似“红包”)、灯谜,打春(注:人们敲击腰鼓逐疫等)、送灯、“老鼠娶亲”(注:亦称“嫁鼠娘”“嫁鼠女”),欢喜团(注:用糯米制成的糖团)、茶泡(注:将盐渍白芹芽,并杂以胡桃仁、松子仁、荸荠等用作茶饮)、饦锣(注:一种馅为红糖的面食)、元宝蛋(注:类似茶叶蛋)、春卷、什锦菜(注:即将白芹、胡萝卜、金针菇、木耳、冬笋、油干等十多样蔬菜分别炒熟,再加入麻油拌成)、“年年有余”(注:即红烧鲢鱼)等诸多年俗符号与构成元素,从不同方面凸显了老南京新年节俗的乡土特色 。而民间流传的风俗谚语,如“除夕的火,元宵的灯”“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等,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地民间文化与民俗活动的轨迹……
文章插图
渐进高潮的岁尾“忙年”风俗
进入“腊八”后,昔日南京人家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通常在腊月廿三四日举行“送灶”仪式 。相传灶王爷是奉天上玉帝圣旨下凡人世灶间,负责掌管各家各户灶火、记载吉凶祸福的,因此人们要将自家厨间布置得严整清洁,在灶王神像(龛)前的神情十分虔诚,祈求其“上天言好话,下界降吉祥”,保佑全家乃至整个家族来年能有好兆头 。
“送灶”和除夕晚上“迎灶”时,各家杜绝吵闹打骂,以免让灶王爷知道了不开心 。旧有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老南京素有“男主外、女主内”习尚,故认为由妇女主祭灶亦无可非议 。“送灶”之后,各家各户陆续要开始打扫自家房屋、院落卫生,除尘(谐音“陈”)去灰(谐音“晦”),为辞旧迎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最后再将尘圾清扫到门外,讨个“聚财”口彩 。掸尘前后还要泼洒一次水,旨在留住财气 。
昔日南京无论男女老幼,新年来临前夕都要洗澡、换洗衣裳,理发、洗头亦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岂能从“头”开始晦气?没条件洗澡的人除夕晚睡前也要用热水泡个脚 。若哪家不掸尘、谁人不修发(注:旧有谚云“正月不剃头”)或不换洗衣服的话,就会让人感觉邋遢、不吉利,可谓“从头脏到脚”“一脏脏一年” 。
除夕之际,各家要张贴春联、门神,有的还贴挂年画、窗花和“福”字等,甚至备好蜡梅、水仙、天竺等应景花卉,作为岁朝清供……藉以镇邪去灾,祈盼福、禄、寿、喜、财临门 。晚餐前各家各户都要祭祖敬老,以报答祖德和上人的养育之恩,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全家人围桌团坐聚饮,由最长辈者端坐上席,众人不能坐成“乌龟席”(注:即桌子两侧各坐2人,上、下席位各坐1人),不要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注:这是祭祀逝者的做法),也不能用筷勺敲击锅台或碗碟(这样如同乞讨)等,否则有得罪灶王爷或冒犯长者之嫌 。
晚饭后一家人围炉烤火聊天,不应将守岁灯烛弄灭,也不要独自外出 。因为当晚一些人家会在户外焚烧冥钱祭祖 。相传孤魂野鬼这天晚上亦会在外四处游荡,人们独自出门会被其缠身而不吉利 。此间老人还会喝上些“洪福齐天”汤(以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和天生野菱煮成),赏给小孩压岁钱驱邪保佑平安、佣人辛苦钱(因要“好事成双”,忌发单数) 。各家烹制的红烧鲢鱼,放到正月初五之后才能下筷食用 。除了寓意“年年有余(鱼)”,据说摆在桌上的鲢鱼眼对视自家宅中的正门,还可用来看家防鬼呢!
文章插图
老城南繁琐的新年宜忌民俗
昔日新年时辰一到,各家各户要在户外燃放爆竹,热热闹闹地恭迎新春 。早晨起床后,“卑幼拜尊长,童仆拜主人,欢声满堂”,这既是具有家教素养的基本表现,也是联络亲人情感的重要方式 。旧时已婚女性都在夫家过除夕,新年以后,女婿要携带妻儿前来给岳父丈母拜年 。
百姓“出门必迎喜神”,还会挨家给长辈尊者拜年 。赴首户人家拜年时,应注意其姓氏谐音含义,一般不最先到谐音为“输”“霉”“丧”之类的姓氏人家 。如逢面先称“老苏(谐音‘老输’)”“老梅(谐音‘老霉(气)’)”,再致贺一声“恭喜发财”,那该有多尴尬呀!“市肆佣保休业,往来亦莫不拜年” 。
大年初二以后,各家各户大多要串门走亲戚等,请吃或吃请了(俗称“吃春酒”) 。通常走亲访友馈送礼物时讲究凑齐“四样(东西)”,如春酒、糖果、桃酥、桂圆、枣子、桂花鸭等,讨个“四四(事事)如意”口彩 。切忌送钟(谐音“送终”)、送橘(谐音“绝子”)、送梨(寓意“分离”)、送伞(谐音“散”,寓意“不聚财”)、送刀剪(含有“断交”之意)等,否则这会让受者不高兴的 。情侣之间亦不要赠送鞋子(此举易误解为“分道而行”),或者送手帕(那是伤心之余用来擦拭泪水的)等 。此间已婚妇女不宜在外过宿,另有“正月不婚娶”等民谚 。一些市民喜欢逛街看杂戏、凑个热闹,感受一下节日人气,真是不亦乐乎!像夫子庙、下关等地都是游逛的好去处 。有些善男信女还会到寺庙中祭拜、祈福、许愿、还愿……
新年期间,各家各户“每饭必先祀祖”,而且忌讳扫地、不向门外泼水(否则视为不聚财气),不动针剪(避免遭遇凶祸)、不杀生灵(亦有曰不再煮饭,因为饭菜事先都已做好,只需加热即可食用),不要花钱买东西、打碎碗杯等,否则会被视为“破财”、不吉利等 。若发生后者时,应赶紧说上“碎碎(谐音“岁岁”)平安”之类的吉利话语 。另外也不要讲含有“丧”“死”“凶”等不吉言语 。若发生吵闹之事,则预示着“一吵吵一年”、一年之内不得安生等霉兆 。
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各家各户通常要在初四夜晚或初五清晨焚香、燃放鞭炮 。商家在放假四天后开门迎神营业,店主为了祈求个好年头,当天会显得尤为活跃 。若逢上门讨喜钱者,即使平日再吝啬的人此刻也会多少给点赏钱,旨在彼此图个“顺遂” 。否则让讨者说上几句不中听的霉气话,心里必定会扫兴许多 。稍后正月初八“上灯节”就要到了,喜迎元宵佳节的序幕又将拉开……
【老南京辞旧迎新过年习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陈规旧习或遭丢弃、或已不时兴了,正在逐渐地为人们所淡忘 。
- 猫公牌:成都客家人最古老的棋牌游戏
- 陕西关中农村怎样给老人办“白喜事”
- 佛光笼罩下的老挝传统民俗文化
- 老挝的宗教
- 老挝的神秘文化:川圹高原石缸群
- 老挝风土人情 当地民俗介绍
- 芬兰的背老婆赢啤酒比赛
- 陕西社火:延续数千年 中国最古老的风俗
- 齐鲁民俗:冬至“数九”喝碗“老母鸡汤”
- 彝族老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