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口府城镇繁华喧闹的忠介路拐进狭窄幽长的绣衣坊,有一种绝然不同的心境 。漫步于这条绿树成荫、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街巷,那股恬淡、闲适的气息令人陶醉 。
绣衣坊呈南北走向,南起忠介路,北止北胜街口的新城路,长360米,宽4米 。街巷始建于明代,聚集众多秀才在会馆中求学,相传当朝皇帝鉴于此处学子聚集,钦赐“绣衣坊”牌坊名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绣衣坊”因皇帝题赐坊名而声名远播 。
绣衣坊,顾名思义是刺绣与制衣的作坊 。其实,此处坊隅人文意蕴极为深刻 。绣衣,本义是彩绣的丝绸衣服 。然而,绣衣也是表示“受君主尊宠”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服虔曰:“绣衣,指事而行,无阿私也 。”“绣衣直指”或“直指使者”则是“衣锦绣,持虎符的‘绣衣御史’”,而“锦衣卫”则是佩剑出入宫禁、八面威风的皇帝近卫 。
绣衣坊也是进士坊,是表彰功德的纪念性坊表 。琼台人文蔚起,被誉为“滨海邹鲁”,琼台福地是“衣冠胜地” 。自宋至清,琼山登进士108人,举人802人 。《琼山县志》载:明弘治十一年(1502年)陈实、唐胄等六人中进,“进士坊、绣衣坊,二坊为陈实立 。”
陈实,曾任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参奏宦官赵兰假公济私,促使朝廷停止合浦采珠,平息民怨;奏请朝廷将豪强夺占的苇田归还农民,他还创建道南书院,受百姓拥戴 。
绣衣坊,因陈实成了历史典故,这一典雅的名字也就流传至今 。此处老街坊位于大西门外,南向马鞍街,北对北胜街,毗邻小北门,俗称北门街 。当年,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经营刺绣、缝制生员、秀才的“锦衣”为主,市场需求使之成了绣衣的专业街 。
如今,当年飞针走线的作坊消失了,裁云剪月的场景退隐了,峨冠博带的秀才不见了,坊巷被马车轮辗成的深深浅浅的沟痕已被覆盖了,已然成为了一条民居街,只能从一些古老的历史遗存追寻它当年的辉煌 。
绣衣坊遗存的文物主要有大井、晏皇庙和古民宅 。
大井位于绣衣坊中段西侧100米的大井巷,为明代开凿,历经500多年仍然井水清澈 。
晏公庙位于绣衣坊67号,庙宇辉煌,又是绣衣坊老人之家 。绣衣坊规模较大的古老大宅院,著名的有刘家、骆家、倪家、李家、冯家5家大宅院 。在明清时期,都是大户人家,并多有出仕为官者 。5家大宅院,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刘家祖屋和骆家大院 。刘家祖屋位于绣衣坊23号,为刘家十一世祖刘振朝的父亲兴建,一列五进,现存四进,有一进房在清光绪9年烧毁 。这家大宅院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 。
【海南海口绣衣坊 皇帝题赐五百年老街】 骆家祖屋大院位于现在的绣衣坊31号 。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该屋是骆家于清光绪戊寅4年秋天从陈家、蔡家手中买断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骆家在现代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骆书酞(1915—1998) 。骆书酞原住府城绣衣坊31号骆家大院,民国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分配到国民党军校六军22师65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骆书酞参加了重庆军事委员会组建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担任副团长 。骆书酞随10万中国远征军在三年的缅甸热带丛林中与日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1945年8月15日,骆书酞随军空运回国,在南京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 。他是绣衣坊居民的骄傲,也是海南人民的骄傲 。
绣衣坊是文化的印记,经年的古巷遗存着悠悠的古韵,它是府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失去它,府城就不完整 。沧桑的绣衣坊在追寻悠远的过去,踏探迷人的未来 。
庙晏公的来历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晏公庙是为了纪念元代一个叫晏成儒的人,晏成儒是江西清江镇人,元初曾为官,后“谢病归,登舟即逝,时灵显于江河湖海,舟行顺风,叩之即浪平风息 。”后来至明朝洪武年间,晏成儒被诏封为显应平浪侯 。府城晏公庙最早建于下田村,民国初年移建于子城小北门(今绣衣坊)内 。
百年刘家宅
老房子里有故事,像是瑞脑金兽里的沉香,房子里的人,烟火生活里的气息声音,袅袅地附在匾额上,砖雕上,飞檐上,照壁上,窗棂上……
刘家祖宅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被年长日久的雨水淋颓了的墙,被孩子们玩闹时损毁了的雕花木床,被人踏出凹槽的门槛,每一件物品,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娓娓道来,依然是永远鲜活生动的故事 。
刘家祖宅是一间百年庭院,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现年80多岁的莫月卿居住在此,享受着悠然自在的闲适生活 。
“400多年前,我丈夫的先祖从福建莆田移居海南,传说先祖还是刘邦的后人 。”在庭院的石凳上,莫月卿讲起了刘家的家族故事 。“这个三进大院是祖公刘振朝花了1400两银子买下的,在当时也算是大户人家 。”
经过百年风霜,刘家祖宅略显破败 。可在莫月卿记忆里,祖宅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回忆 。“当年庭院里有三幅壁画,分别为‘福、禄、寿’字样,周边还有鸟兽鱼虫,落叶竹林的雕刻,精美无比 。”莫月卿又指着屋里的八仙桌说,“这上边有八仙过海的雕刻,神态动作活灵活现 。”
在刘家祖宅的大门上,最显眼的是几道深达数公分的刀痕 。“在日本侵华时期,我们的祖宅被占据,成了日军的慰安所 。这些刀痕就是那段历史 。”
刘氏从福建莆田移居海口至今,已有17代子孙,开枝散叶有百余人 。“这间祖宅就是我们刘氏后人的念想和根基,还有教育意义,希望有关部门对宅府进行鉴定和保护,”莫月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