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
虽诗中有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然而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小年并不只在这日 。
【小年习俗】 小年不似节气,由太阳角度准确决定日期,实际上,它指一段时间,且南北有明显差异 。原本小年只在腊月二十四过,但清朝时,帝王家习惯于二十三祭天,为了“节省开支”,便把次日的祭灶一同过了,北方百姓离皇城近,深受影响,便也在这日过小年 。
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保留旧传统,过腊月二十四 。江浙沪地区将“腊月廿四”及“除夕前夜”都称为小年,只有南京将正月十五元宵节视作小年(据说是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怨其苛政猛如虎,借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遂元宵节成了南京小年) 。此外,云南在正月十六过小年,少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在除夕夜过小年 。
虽然日期并不统一,但小年习俗大致类似:扫尘和祭灶 。
老北京流传着一首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糖瓜粘”指的是祭灶,“扫房日”则指扫尘 。
民间流行一个传说,据说每年小年这日,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人家的善恶,大帝听灶王爷陈述进行赏罚 。
宋人吕蒙便有首《祭灶诗》写道: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
为了让灶王爷嘴巴甜,多说好话,人们便供奉糖瓜在灶王像前(也有将糖融化,抹在灶王像的嘴上),此外还会供奉清水、料豆、秣草,让灶王爷坐骑顺利升天 。
糖瓜又叫关东糖、胶牙糖,是一种粘性很强的麦芽糖,流行于北方地域 。常见的做法是用黄米谷子发芽、发酵、沉淀、冷冻后加上蜂蜜调制而成,外表呈米黄色、长条状,嚼起来甜且脆,是许多老辈人儿时最甜蜜的记忆之一 。如今食品工艺发达,有数不清的甜食供人们挑选,年轻人不再爱吃这种甜腻的传统食品 。
南方祭灶则更常用糕团,范成大《祭灶词》中“豆沙甘松粉饵团”便是指用豆沙、肉松制作的咸甜二味糕团,外皮由糯米粉做成,根据喜好添加有鲜肉、桂花等馅料,苏州方言里又叫“廿四团” 。除了糕团,还会摆上美酒、时令果子,加上鲈鱼、鳜鱼、蹄膀、猪头肉之类 。
古时祭灶还有个习俗,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指七夕乞巧拜月,是女子的专属,而小年祭灶,只有男子可参与 。这并不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而是据说灶王爷长得皮白肉嫩,像个女人,所以他不敢见女人 。
祭完灶神,接下来便是除尘环节 。民谚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我国无论南北,都非常注重小年阶段的除尘活动,一般全家出动,拖地擦柜、拆洗被套、换帘更帏 。除尘起源自我国古代的宗教活动,据说可防止病害灾疫,又称除残、掸尘、打埃尘,如今北方常叫“扫房”,南方常叫“掸尘” 。在传统风水学中,家中陈列摆设还对应着家庭成员的健康与运势,尘埃积累会妨碍好运到来 。过年前的除尘活动,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同时还会增进家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情感 。
除了这两大习俗,北方还流行吃饺子(似乎任何节日都逃不开)、赶着剪窗花,南方吃腊肉、咸肉、熏鱼,全国上下都会贴春联,到处都有送春联活动;理发店此时就很忙碌了,人人赶着去洗头、剪头,因为快到正月了,而正月里“剪头死舅舅”;有些地区流行此日集体沐浴,或集体濯足,也是盥洗尘埃,辞旧迎新的意思 。
从小年起,春节的快乐已经蔓延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