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传统民间哑舞剧:亳州大班会

“大班会”又称“拉秦桧”、“鬼会”,是发源和盛行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一种非常珍贵和稀有的传统民间哑舞剧 。也是亳州独有的民间舞蹈 。
历史渊源
大班会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亳州有个叫余汉的知州,此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喜读《岳飞传》,每读到秦桧谋害岳飞时,他便泪流满面,怒发直立,便命衙役捉拿秦桧,从此,每当余汉犯病,便命众衙役妆扮成小鬼的样子将秦桧捉拿一番,街上的群众见了觉得有意思,就有人自己演,并配上乐器伴奏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班会经过一代代本土艺人的加工逐步形成了具有神话内容的亳州民间哑舞剧——大班会,也叫“拉秦桧”,又名“鬼会” 。
民国时期,城区有六个班会传承人,他们分别是:黄家班会首为姜老三、曹振山;西火神庙会首为孟献章、李春阳、蒋二虎;斗武营会首为刘忠、运孩(两口);北门口外井龙王庙会首为柴万;花子街火神庙会首为何配三、龚成文、刘振(上述艺人均已故) 。农村有六里集、十九里、大寺集、双沟、泥店子、位岗、刘营子7个班会 。近年来,大班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
2008年12月大班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班会人才层出不穷,除现健在的老艺人李传友、罗贤义、朱启斌外(第六代传人),还涌现出刘新安、刘贵福和刘社会(第七代传人)等一批年轻传人 。
基本内容
大班会又名鬼会,群众称之为拉秦桧,起源于明末清初 。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大班会已形成固定的场次 。大班会的内容是描述人民群众痛恨秦桧,寄托于地府阴司对秦桧严加审判的故事 。是一出有固定情节、固定人物,把民间舞蹈、戏曲、哑剧、武术的表演形式综合运用的大型舞剧 。此剧共分五场十三小场 。
第一场“大登殿”,判官坐堂,发拘票给阴差二百钱,命捉拿秦桧阴魂 。
第二场“阴差搬兵”,阴差二百钱邀流离鬼、黑白无常、花鬼、土地、众阴兵、大妈妈等齐奔秦相府 。
第三场“秦相府”众阴差闯入相府捉拿秦桧阴魂,秦桧百般逃脱罪责,不愿受审 。
第四场“二登殿”;众鬼把秦桧拉上公堂受审,披枷带锁,被判有罪,押往地狱 。
第五场“过奈河桥”;鬼神押着秦桧将他送往地狱 。大型演出还有排衙(现已失传),即十殿阎罗,全部出场,依次审判秦桧,登场人物多至百余人,把人们在庙堂里见到的“阴曹地府”、“十殿阎罗”、“牛头马面”等塑像,活生生地再现于舞蹈中 。
代表性传承人 。
大班会第6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传友,58岁,谯城区包装装潢公司工程师,谯城区民间艺术学会会长,大班会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擅长扮演黑白无常,现在主要司职锣鼓 。
朱启斌,57岁,亳州市电池厂职工,大班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司职大班会锣鼓 。
罗贤义,56岁,谯城区医药公司职工,谯城区民间艺术学会副会长,大班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司职大班会锣鼓 。
大班会第7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新安,42岁,经商,目前大班会的主要演员,二百钱演得尤为传神 。
刘贵福,36岁,经商,大班会主要演员,武功扎实,善演牵板鬼 。刘社会,25岁,出租车司机,大班会主要演员,扮演秦桧 。
主要特征 。
一是个性鲜明的舞蹈特征 。大班会中的主要人物,是通过典型的、性格化的舞蹈动作,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 。如判官,运用“鹰爪指”、“抱剑”、“刺剑”、“分须”、“端带”、“跳转身”等动作和舞姿,多是高架子,塑造出一个威严、果敢、正气凛然的形象 。秦桧,则使用“抱镣”、“转枷”、“蹲式”、“跪式”等,取低架子,刻画出一个负罪人的怕恐不安、受到正义威慑的惧怕形态 。签板“即公差”,则多用武术和戏曲技巧,表现出机智、灵活的捕快的形象 。在表演到高潮或在过街表演时,判官、秦桧、签板三个角色,各以性格化的动作,或高低错落,或动静相济,变化出一组组画面,象是一幅幅雕塑 。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把人物性格劾画得更加丰满 。
二是丰富形象的审美表意特征 。大班会通过各色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虚拟情节,以及夸张诙谐的表演形式,生动表现了历代亳州人民崇敬英雄,痛恨奸臣,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纯朴精神寄托,一招一式都蕴含着鲜明的审美取向 。如舞蹈中有一角色叫“二百钱”,在判官那里领得捉拿秦桧的火签,但他害怕秦桧的权势,不敢前去捉拿,便求助于黑、白无常和游荡鬼,这些鬼也害怕秦桧,不敢去,“二百钱”使用每人给二百钱的办法去收买他们 。这些角色的表演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神态表情,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 。这既反应出秦桧位高势大,连鬼都怕,同时也透过鬼与鬼之间的行为,讽刺当时官场贪污行贿的现象,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
三是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 。作为一种哑舞剧,要具有更加完整的艺术表现力,就需要音乐伴奏 。大班会的音乐伴奏非常独特,主要有大鼓、大锣、小锣,竹笛、旌旗等乐器道具 。有“快八板”、“慢八板”等曲牌,有“紧急风”“古轮斗”、“阴点子”“状八”等节奏型 。锣鼓节奏演出助兴,竹笛踩街吹奏传情 。锣鼓节奏往往密切配合大班会剧情演进、随着演出情节而变化 。如“紧急风”节奏急速,劲健,表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心理急速变化之时;“阴点子”节奏较慢,出现在较为平缓的剧情之中,而“古轮斗”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状八”鼓点由八渐退,又由一渐进至八,则是一种踩街游行时的技巧性的节奏展示和变化 。整个音乐伴奏不同于当地常见的唢呐锣鼓和地方戏曲锣鼓伴奏,具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韵律 。
重要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 。大班会自明末清初至今,已经在亳州流传了二百多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是由来历史的活化石 。它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充分反映了编创者和群众崇敬英烈、痛恨奸臣的历史价值观,对于研究民间历史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
二是艺术价值大班会融舞蹈、武术和戏曲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表现的民间哑舞剧 。人物角色众多,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现形式生动活拨,伴奏音乐富有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民间舞蹈中的一枝奇葩 。
三是民俗价值 。大班会深深植根于民间丰厚沃土,汇聚浓缩了浓郁的民俗元素 。如鬼神文化、因果报应文化、忠臣奸臣文化,用貌似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寄托人们内心对现实的探究和诉求,并能引起共鸣深深打动观众,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亲和力的独特力量 。
【珍贵的传统民间哑舞剧:亳州大班会】 大班会深深植根于民间丰厚沃土,汇聚浓缩了浓郁的民俗元素 。如鬼神文化、因果报应文化、忠臣奸臣文化,用貌似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寄托人们内心对现实的探究和诉求,并能引起共鸣深深打动观众,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亲和力的独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