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婚嫁习俗之汉族:
湖南婚嫁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过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 。
一、说媒 。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 。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靠个媒人做挡箭牌 。
二、筛茶 。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 。对上眼了,有戏 。
三、过庚 。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
四、订婚,结成婚姻 。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 。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 。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 。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
六、上轿(车) 。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 。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
七、到婆家,停轿 。首先念煞 。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 。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 。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 。
九、回门 。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
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 。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
少数民族婚嫁礼俗概要: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 。
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 。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 。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 。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 。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 。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 。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
湖南婚嫁习俗之土家族: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 。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
湖南婚嫁习俗之瑶族:
隆回小沙江一带瑶族青年男女恋爱较自由,一般由青年男女通过节日聚会唱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 。他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歌舞场上,男女任何一方看中了对方,就可以向其求爱,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按照传统风俗,男方家求一个媒人,去妇方家提亲 。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提亲,不用带什么礼物,主要是征求女方父母同意 。
媒人第二次去女方家,仅带一把红油纸新伞 。姑娘用彩色丝线或毛线系于伞内,把伞收拢,伞的边缘现出一寸多长的彩须 。媒人将这把系有彩须的伞带回男家,作为定情的信物,表示订亲成功 。有趣的是,带伞聘婚的是男媒,瑶族妇女作媒的极省 。媒人持伞回归时,除女方父母外,所有的人都可以向媒人掷泥巴,愈掷愈欢,出槽门为止 。媒人带伞订亲,一定要是红油纸伞,布伞、尼龙伞、丝绸伞都不行 。
瑶族办婚事是比较俭朴的 。男方不送彩礼,但女方有嫁妆,有的以犁头和锄头作嫁妆 。男方一般给姑娘送一条漂亮头巾和四套新衣裳,当然越多越好 。头巾和衣裳都是传统的挑花工艺制作,上面乡有龙凤呈祥、八仙拜寿、牡丹孔雀、百鸟朝凤等图案,及虎、狮、豹等起兽,莓、荷、桂、菊等花卉图样 。
结婚那天,新娘在女伴们的协助下,打扮一新 。新娘要把新郎送来的衣裳,都要穿在身上,并且每件衣服的袖口,每打裤子的裤脚得露在外面,所以从内到外,一件比一件长,每件至少长一寸,层层现出五彩斑烂的花边,竟放异彩,层次分明,新娘以此炫耀自己找了个富有的男家 。
吃过早饭,新娘徒步去婆家,新娘擎伞姗姗而行在前,后面是人流拥簇的送亲队伍 。姑娘出嫁,全寨的妇女和姑娘都来送亲,人越多越好,一直送到男方家里 。
婚礼很简单,没有什么仪式,介非常热闹 。除全寨亲友、邻里全部参加外,还有外寨的青年男女,他们不畏夜黑路险,有的从几十里外山寨自愿赶来参加婚礼 。男方只需宴请双方的主要亲友,如叔伯婶子、兄弟姐妹、姑妈舅母等,其他的人不要招待 。如有外寨早来的宾客,碰上正餐,自愿者也可以就席 。
夜幕降临,婚礼开始 。婚礼别有情趣,既无专人主持,也无须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而是由双方宾客、亲友、乡邻陪同新娘在火塘里通宵达量对唱山歌和嬉笑“打蹈” 。“打蹈”就是坐异性腿上顿屁股 。事先在火塘中间生一盆大火,四周放置矮板凳,亲友宾客围火而坐,觅求“打蹈”对象,男女任何一方都可以向异性提出“打蹈”的邀请,如男青年邀女青年“打蹈”,这男青年走近女青年身边,发歌而问:美丽的姑娘啊,你有一顶漂亮的轿子,能不能借给我坐一坐?如女青年同意就用歌声回答:客人呀!只要你不嫌我这轿子的话,试坐一下也无妨 。
男青年便坐在姑娘腿上,单手挽着姑娘的脖子俩人弹跳着,边“打蹈”边说情话 。若俩人情投意合,“打蹈”一次,亲吻一回 。如果男青年“打蹈”的要求遭到拒绝,姑娘起身,让男青年坐在板凳上,姑娘在男青年腿上坐一下就走了 。“打蹈”是种礼节,“打蹈”完后,就唱歌或谈笑,闹到天亮方休 。当星月当空,原野沉睡的时候,有的男女青年还悄悄溜出火塘,双双对对到山岗或草地等幽静处,去倾吐彼此爱慕之情,互订终身大事 。
湖南婚嫁习俗之哭嫁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的习俗,特别是郴州、永州、衡阳一些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 。
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 。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 。要是不知道结婚的看到这种场面,以为遭受到了不幸伤心而哭 。哭的内容步骤繁琐且多,如哭爸妈、哭舅爷舅娘、哭弟弟妹妹、哭爷爷奶奶等等,要是在现场看的话估计你也会跟着哭起来,那场面相当的震撼 。也有把出嫁前晚的礼仪、开脸、梳头、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 。到了晚上,哭嫁到达高潮 。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 。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统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 。
【湖南婚嫁习俗】 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泣,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 。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 。更有甚者有一些人职业就是哭,比如把它们请来当伴娘或者伴郎 。
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不过在某些偏远地方现在还保留这项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