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在头上的规矩:冠制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所以,服饰礼制和礼乐制,一直贯穿在我们悠远博大的传统血脉中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 。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 。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汉代的冠巾制度 。
霸气威武的秦始皇,秦军所指,一扫六合之后,一切都等于从零开始 。可以说,在制度方面更是一穷二白 。所以小到计量单位,大到行政区域的划分,都让人伤透脑筋 。所以,秦代以前的冠巾制度,极为纷乱 。而这一制度真正走向正轨,是在汉代初定时 。
汉代初定后,在日后的发展中,冠制有所变化,但都属于小打小闹,不脱诸冠的基本形制,所以说,汉冠是承上启下的 。
在所有汉冠中,最主要是两种:一是文官所戴的进贤冠,以冠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再是武官所戴的武弁大冠,柒纱制作上饰歇尾或貂尾 。汉代的其他冠式大致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化 。那么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比较常用的几种 。
冕冠
冕冠是汉服中冕服里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 。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 。”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 。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唐代进行改制,创造了天河带,并使用二十四旒 。明代以后,冕冠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
长冠
长冠又称“斋冠”、“刘氏冠”,祭拜宗庙之服,重要性仅次于冕冠 。是一种竹皮冠,高七寸,广三寸,制如板,扁而细长 。此冠系列为刘邦所制,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未冠 。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常贵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后来定为官员祭服冠,并规定非公乘以上一律不得用 。
委貌冠
委貌冠又称“玄冠” 。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 。同古皮弁制,上小下大,形如覆杯,以黑色丝织物制成,长七寸,高四寸 。在汉以前又称“章甫”、“毋追”等 。可顾名思义,戴此冠时须着玄端素裳 。
建华冠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好像汉代盛丝的缕簏 。又名鹬冠,可能以鹬羽为饰 。祀天地五郊,明堂乐乐舞人所戴 。
方山冠
方山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仪仗)中用之 。概为御用舞乐人所戴 。
冠名,亦名“巧士冠” 。汉代祭宗庙时乐师所戴 。《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冠),以五彩縠为之 。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服之 。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
《方山子传》中说明: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
巧士冠
巧士冠,皇帝祭天时随从官员、宦官所戴的一种礼帽 。《后汉书·舆服志》下:“巧士冠,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 。”
通天冠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古代汉族冠饰之一 。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 。是皇帝戴的一种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 。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按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参阅《东京梦华录·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注:赐予近臣时多称高山冠 。
远游冠
远游冠,古代汉族冠饰之一 。为诸侯王常戴,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 。“山述”,即在梁与展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 。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 。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
进贤冠
进贤冠,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清方文《送谢孺玉计偕》诗:“自古长沙有芳躅,莫教虚负进贤冠 。
法冠
法冠,古称“獬豸冠” 。“法冠”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法律典故 。
獬豸(音xièzhài谢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喜欢居住在水边,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 。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能辨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见《异物志》),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 。《说文解字》:“獬豸,兽也,似牛,一角,古者诉讼,令触不直者”,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 。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
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类监察官及司法官的专用制帽,所以又称“法冠” 。
术氏冠
亦作“术士冠” 。即鹬冠,掌管天文的官员所戴的帽子 。前圆,差池四重,鹬羽为饰,绀色 。鹬为水鸟,天将雨则鸣,古人因鹬知天时 。故使掌天文者冠之 。
武冠
武冠 。即“武弁” 。古代武官之冠,亦称武弁大冠、繁冠 。汉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名赵惠文冠 。或加插双鶡尾,竖左右 。称“鶡冠” 。相传乃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时始用 。秦汉因袭不变,乃作武士之冠 。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 。
却敌冠
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 。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
巾帻
帻,原是秦国武将围在额部的头巾,形状像长帕,汉朝起初常为卑位执事所用 。汉元帝额头有壮发,所以戴帻遮挡,群臣效仿皇帝,帻于是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
【顶在头上的规矩:冠制】 帻的主体称为“颜题”,两边围向脑后并延伸出竖立的双耳,耳下用方形的“收”连接固定 。相传王莽秃发,在帻上覆巾,高隆如屋顶(俗语云:“王莽秃,帻施屋”) 。文官戴进贤冠,帻耳较长,冠梁和巾相叠呈“介”字状,所以称为“介帻”,武官戴惠文冠(貂蝉冠),帻耳较短 。童子之帻不加巾,表示未成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