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汤和节

【农历七月十五汤和节】 (农历)七月十五汤和节是为纪念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汤和(1326-1395),而流传于温州地区的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 。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 。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 。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全国人民“祭祖”的传统节日 。据《孙延钊集》载:“东瓯王庙在永嘉场,即今永强,每岁以旧历七月十五举行迎会 。”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汤和和死于倭患的同胞,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 。
14世纪,日本处于内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溃兵、败将流落海上,会同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明史·汤和传》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朱元璋深知东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于是派汤和前去部署防务 。汤和在海防线上自北向南修筑城堡59所 。这些城堡在抗倭斗争,特别在温州(古称东瓯)一带发挥极大作用 。
当年汤和在宁村等地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当地抗倭将士,在宁村娶妻生子 。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战时为卒,农时为民,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 。汤和离去后,留下卫所军长期驻扎在宁村 。定居于宁村的抗倭战士后裔,为缅怀汤和造城功德,家家设立神位纸牌祭祀,上写“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 。永强人民视汤和为保护神,尊为“城隍” 。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请于朝,建成汤和庙,俗称“城隍庙”,逐渐形成“汤和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