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叫“上巳节”,又称“元巳节”,因三月初三与之接近,后来就被固定在这一天 。据说它源于上古时期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动,也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也称“鬼节” 。
“三月不吃粑,蛇咬归人家 。”枞阳有三月三吃粑的习俗 。“粑”与“巴”谐音,鬼节吃粑是为了“巴”住人的灵魂,不让鬼勾走了 。所以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吃粑,而且还要等天完全黑透了才能点灯,大概是想人在暗处躲着,不让鬼看见 。
【枞阳三月三吃菜粑习俗】
文章插图
三月三的粑是很有讲究的,粑心是鲜嫩的野菜,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垂手可得,如马兰、米曲、野蒜、蒿子 。将野菜洗净后,放在开水锅里焯掉涩水与苦汁,再切碎捣烂拌进麦面粉或细米粉,然后反复搓揉,使之互相融为一体,便将其做成一个个扁圆形的饼粑 。这是早年生活艰难时的米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米粑更讲究 。那就是将野菜洗净、晾干,与五花肉、豆腐干等一起切碎,放在锅内一起炒熟,再加上一些佐料,以备做馅用 。粑皮是上等的米粉,因是生粉,得经过锅里将粉炒熟,炒出香味来 。接下来就得揉粉,将米粉加热水一起搓揉,揉至绵软如泥,将其捏成粑皮,旋成窝状,放入菜馅 。然后将其托在左手心,右手从窝状的沿开始向中间收拢赶捏,让其缝合见不到馅为止 。再用两手掌轻轻的压扁,做出来的形状四周圆滑,中间有馅的地方高高的凸起 。制作米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这些做好的粑放进蒸笼里蒸熟,或是放在油锅里煎烤 。待到那些饼粑又香又软时,或是香酥油黄之后,便可以食用了 。煎粑看似简单,得掌握一下火候,在洗净的铁锅里浇上香油,上下四周都要浇到,然后将粑一个挨一个地放在锅内煎 。待放满了粑,再向四周撒一些水,使少量的水积蓄在锅底,再盖上锅盖,待水烧干了粑也差不多熟了,再稍闷一分钟之后,打开锅盖,锅内的粑香扑面而来,让人大开胃口 。
据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小时候在麒麟老家时,就爱吃菜心粑 。他常与见到的乡亲们念叨:我多么想尝尝家乡的菜心粑啊,家乡的菜心粑真有味道 。
- 枞阳36岁生日礼
- 邵阳农历“三月三”的民俗
- 枞阳饮食习俗 “喜事酒”
- 枞阳民间婚嫁习俗
- 枞阳民俗 送祝娩
- 和县绰庙的三月三
- 怀远龙亢“三月三”城隍会
- 枞阳老民歌
- 郎溪县三月三与“喊魂”
- 桐城三月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