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节孝祠

节孝祠是专祀受朝廷旌表的节孝妇女的一种传统祠堂 , 属于女祠(包括节孝祠、婆祠和祖姑祠等) 。始创于清代雍正初年 , 分公立和私立两类 , 形制与传统祠堂基本相同 , 但公立节孝祠奉祀的对象是受旌表的节妇群体 , 祠堂前面要立一牌坊作标志 , 私立节孝祠则专祀某一受旌表的节妇 , 祠堂前厅门与节孝坊合一而建 。榕城至今保存着清代这两个类型的节孝祠 , 如公立的学宫节孝祠、私立的中山路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俗称“曾厝祠”) 。这两座节孝祠距今已有近300的历史 , 是榕城现存传统祠堂中的另类和奇葩 , 堪称地方“古建一绝” 。
节孝祠形制
榕城区现存的独立的节孝坊仅有二座 , 一是西马路的“节孝流芳坊”(位于今榕江中学内) , 一是仙桥办事处篮兜居委的“节孝嗣徽坊” , 均为清代石牌坊 。据载 , 清末榕城(含官溪都即今仙桥街道办事处)有20多座牌坊(揭阳全县牌坊有近60座) , 其中宣化街(今中山路)有11座(均为科第功德坊) , 其他地方的多为节孝坊 , 这些节孝坊大多已湮没无闻 。
目前 , 榕城区尚存的这些节孝祠坊在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是种类齐全的 , 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节孝坊属于表彰性和礼制性的牌坊 , 潮汕人俗称“节妇亭” 。节孝坊早期为木坊 , 明清时期多改为石坊或砖坊 , 多为四柱三门三层庑殿顶建筑(少数为二柱单门二层) , 坊体分为“基”“身”“顶”三部分(坊上文字分为“题”“注”“联” , 字体多行楷兼用) , 立柱上阴刻楹联(称“联”) , 柱根前后立抱鼓石 。中门横梁以下和两侧门合称第一层(中门又称“明间”“当心间” , 两侧门称“次间” , 明间宽阔高大 , 次间略小 。单门的则以门顶脊檐为界分为二层) 。中门横梁以上至明间脊檐为第二层 , 正面一般立上下二额枋 , 上额枋横刻匾额(称“题” , 以四字为常制;单门的则在门梁与第一层脊檐之间立匾额) , 下额枋多阴刻建坊缘起文字(称“注”) 。匾额名称不一 , 大多刻有“节孝”二字(其前或后另加二字 , 构成四字常制) 。
如上述榕城区两座清代节孝坊的匾额为“节孝流芳”和“节孝嗣徽” , 近年发现于观音仔街李厝内(今城隍庙东侧)的“天褒节孝”(长275厘米 , 宽62厘米 , 牌坊建于清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 旧县志载:“在解元坊 , 为生员李国漋妻史氏立 。”今已毁) 。坊额上的“天”字也可写作“敕”“钦”或“纶”等字 , 均表示“朝廷或帝王”之意 。第三层正面竖立“圣旨”石刻 , 或背面刻“恩荣”二字(单门的则“圣旨”石竖立于第二层) , 坊顶为流檐飞脊 , 构成庑殿顶 。
学宫节孝祠
学宫节孝祠位于榕城韩祠路南揭阳学宫西侧(前为文昌祠) , 三进夹二庭格局 , 大门匾额阳刻行书“节孝祠” , 原为清代大型公立节孝祠 。2009年重建 ,  改为学宫传统文化展区的一部分 。
潮汕地区节孝祠的历史始于清代雍正年间 。清代雍正初年下诏:“旌表节义乃彰善大典 。节妇年逾四十而计其守节已满十五年以上者应酌量旌奖 。后具标名于祠中祭祀 , 以阐幽光而垂永久 。”诏令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 , 祠外建大坊 。凡节孝妇女由官府上奏报朝廷批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 , 春秋致祭 。学宫节孝祠于2009年重建改造 , 于祠堂右前墙壁上立有一祠记 , 简介节孝祠建造缘起 , 所载建造年代为清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清版《揭阳县志 。坛祠》(卷二)载:“节孝祠在进贤门内 , 每岁有司致祭 , 祭品部颁与忠义孝弟祠同……诏曰:”旌表节义给银建坊 , 民间往往视为具文 , 未曾建立 , 恐日久乃至泯没 , 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 , 着于地方公所设立祠宇 , 将前后忠义节孝之人俱标名于其中祭祀 , 以阐幽光而垂永久 。‘六年奉文动项与忠义孝弟祠并建 。“末句中”六年“即雍正六年 , 学宫节孝祠重建祠记或以此为据 。但县志同卷的”学校“条又载:”节孝祠在进贤门内 , 雍正三年知县李景运奉文建“(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 。
而县志卷七”事纪“条则载:”雍正二年甲辰 , 奉文建忠义孝弟祠、节孝祠“ , 同一县志三处关于学宫节孝祠的肇建时间各不相同 , 究竟是哪一个?待考 。
【学宫节孝祠】 学宫节孝祠今已改作揭阳市学宫传统文化“孝道”专区(潮汕三市其他地区清代公立节孝祠目前则尚未修复) , 前门厅设幅屏 , 上书“仁之本:中华优良传统——孝德展厅” , 中厅和后厅墙上均设有中华孝德文化宣传画幅 , 内容包括我国古代传统孝道文化及其在现当代的新内涵 。目前 , 学宫节孝祠已改为学宫传统文化展区和旅游观光景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