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时期的鸱吻】 在大理州博物馆的《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厅》展室中,陈列着一对很大的宋代(大理国)陶器,它们名叫“鸱吻” 。它是中国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装饰物 。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传说 。也就是说龙的九个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而鸱吻是它们中的一个 。这位龙子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一般把它放置于寺院和宫殿的屋脊和檐上 。龙的九子,分别是些什么,它们在我们生活中都各自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据《中国吉祥图说》中描述九子中的老大叫“囚牛”,喜欢音乐 。一般蹲立在琴头;老二名叫“睚眦”(ye zi),嗜杀喜斗,一般镂刻在刀环或剑柄;老三名叫“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老四名叫“蒲牢”,受击就大声的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帮助其鸣声远播;老五名叫“狻猊”(suan ni),形似狮子,喜欢烟火,好坐、喜静、不喜动,倚立于香炉脚上,随之吞烟吐雾;老六名叫“霸下”,也称“石龟”,形状象龟,平生喜欢负重,力大无穷,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老七名叫“狴犴”,又叫“宪章”,形状像老虎,它平生好讼,有威力,狱门上那些虎头形状的装饰就是它 。每当衙门官史坐堂,官员的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都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肃穆正气;老八名叫“负”,平生好文,形状像龙,盘绕在石碑头顶;而老九就是我们说的“鸱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于是成为殿脊两端的天脊兽,用它作为镇邪之物以避火 。
“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 。它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据《唐会要》所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屋上,以压火祥”,于是就在殿角,屋脊中塑鸱吻的形象,以“避火”镇灾用 。作为宫殿式大型的庙宇 。像这种吻兽一般都会安放十个,正脊两端各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有“九脊十龙”之说,意思就是每天都有十条龙镇守着宫殿 。而鸱吻在建筑上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放在这里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 。
中国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鸱吻,初作鸱尾之形,一种为蚩(又)尾之形(一种海兽),象征避除火灾 。中唐之后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尾”字变成了“吻”字,成了“鸱吻”,明代则进一步改进,把“鸱吻”变成了“龙吻” 。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龙吻 。唐代以鸱吻为主,明清两代则由龙吻取代了“鸱吻” 。在古代鸱吻也不是寻常建筑能够使用的,一般是用于宫殿或庙宇 。大理出现如此大的一对鸱吻,说明在大理国时期不仅建筑规模是很宏伟的,而且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 。
- 陈翼叔大石墓
- 古老的挖色孔庙
- 轰动中外的大波那木椁铜棺
- 大理国时期的祀典文化
- 比大观楼长联还长的巍宝山古联
- 大理云龙石门摩崖石刻
- 云南驿古道上的“岑公祠”
- 国宝级文献:南诏大理国手写白文佛经
- 大理鹤庆云鹤楼 风雨五百年
- 大理洱源县三营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