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曲子戏


眉户曲子戏

文章插图
眉户也称“迷胡”、“小曲”、“曲子戏” , 据传最早发源于眉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户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隶属陕西省西安市)、武功(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凤翔(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一带的情歌小调 , 明末有康海、王九思等倡导所唱的“康王调” , 即包含眉户及其它小调在内 , 据老艺人称 , 历来就俗称此调为“风搅雪”;又传说源于二华(华县、华阴) , 后传至眉县、户县 。因唱腔与“郑声”相似 , 郑国辖地即包括今“二华”在内 。明清以后逐步形成五路 , 即西路凤翔、千阳;南路陕南;北路陕北;东路“二华”;中路关中 。东路逐渐传至晋南、晋东南;西路逐渐传至陇东、陇西 。
眉户音乐曲调平抑、略带高低音相配 , 形成72大调36小调 。陕北名艺人李卜 , 集陕北、晋北眉户之大成 , 发展和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民间戏曲之发展;关中地区以“二华”、周(至)户(县)为中心 , 形成不同特点 , 使眉户更具秦地风韵;东西府眉户逐步融晋中、陇东小调、小曲之特点 , 发展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东西路曲调 。“迷胡” , 民间传说 , 一唱一听 , 使人迷恋而耐看耐听 , 其音调韵味细雅柔腻 , 唱腔婉转 , 唱词道白伴音不裹词 , 字正音润 , 唱词道白均可以听清辨明 , 最易为民众掌握 , 加之曲子戏情节多为英雄、传奇、神话故事 , 婚配离合趣闻 , 不像秦腔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中心 , 故易为民间男女老幼接受 , 喜闻而乐见 。建国前后 , 有名的曲目有《李亚仙》、《金碗钗》(华县)、《曲江歌女》、《两颗铃》、《梁秋燕》、《杏花村》(省戏曲剧院眉碗团)、《槐荫记》(宝鸡)以及边区时的《十二把镰刀》等;名曲调有《月调》、《背弓》、《采花》、《劳子》、《银纽丝》、《连相》、《哭长城》(或称《长城》)、《呀呼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