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扬名全国而坐落于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却鲜为人知 。古村下梅,距离武夷山景区只有8公里,因为建村于梅河下游,所以叫下梅村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下梅村,是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万里茶路”起点!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2500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 。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 。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 。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 。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 。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 。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 。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 。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 。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 。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守的意识 。各民居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 。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 。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 。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 。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 。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 。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环境描绘贴切自然,寓意深刻气韵灵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
邹氏家祠
邹氏家祠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 。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 。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 。地方史料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传教化,重教育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 。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 。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 。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 。我们看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 。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门当(或门簪)”,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 。
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 。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 。每至清明祭祖时,都要供奉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 。
家祠下厅是用于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 。顶上构建是藻井,两侧是厢楼,供听戏时用 。邹氏家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春祀秋报)活动,活动期间除祭祖饮胙外,还请戏班在家祠内唱大戏 。一切费用开支,皆由祖宗公产照田的年田租提供 。管理照田事务按房轮值 。邹氏照田很多,不仅下梅有,还在曹墩等地购置田产,并设庄收取田租,用于家族公共开支 。
达理巷
在下梅村,有一条很特别的巷子,叫达理巷,它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座巷子紧挨着方氏参军第的巷子,原来有一段曲折感人礼让故事:邹氏与晋商经营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美德 。邹氏深知礼让是美德,虽然当时为村中首富,但富而且仁 。
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 。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 。方参军在新疆伊梨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 。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家眷处于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邹氏不忘扶贫济困,就出钱帮助方氏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方氏也十分感激,不计较以前两家人的恩怨,马上作出让出封火墙的决定,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 。邹氏的后门开通了,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达理巷”,意思是两家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都能通达理 。
当溪
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当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发源于芦峰南脉大元岗,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因流经村落之中,故宋时下梅称当坑坊,后更名为当溪 。一些勘舆家认为: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 。
当溪流至下梅汇入梅溪,全长900多米 。在上游的坑头,建有提水工程,灌溉着八仙堂、鸡公垅等400多亩农田,并建有水碓,用于碾米 。今水碓已废弃,遗址尚存 。中游建有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灌溉着晒谷岩、中坂、龙对仔、方坂等1500多亩农田 。
至宋代时,下梅首富江、张二姓,掌握着当坑坊三分之二的土地,为减轻洪涝灾害,江、张二姓开始疏浚当溪河床,为增强当溪排泄山洪的功能,合力投资垒砌岸陂 。至明代,洪水多次将当溪岸陂冲毁,周、王、李、方四姓家,再次集资将当溪下游加宽、加深,疏浚支流瓦河溪,增大排洪量,并用石块垒砌岸陂 。同时在上游、中游建坑头提水工程和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使下梅2000多亩农田的水旱灾害基本得到解决 。
清康熙年间,下梅邹氏出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除将当溪南北岸陂改造成街路外,还在当溪各段修筑埠头,共有九处 。使之更适合发展水运 。人们将它称为“小运河” 。商贩们就是用竹筏这一水上交通工具,载着茶米油盐、布匹五金,进入当溪进行交易的 。此时,下梅己形成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日行竹筏300艘,转运不绝 。”武夷山茶叶等货物流通,自下梅集运,过梅溪水路,汇入崇阳溪,经闽江下福州入海,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 。
当溪为下梅营造了水乡风貌,与梅溪构成和谐的水运环境,促进了下梅街市的发展,两岸店铺林立 。清初至民国,下梅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 。数百年来,当溪承载过多少财富?只有南北两街上那七十余栋规模宏阔的古民居知道 。如今,由于商业集市转移,当溪水位下降,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当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村民生活方面,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梅溪
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 。因它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 。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 。梅溪两岸有许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 。理学家朱熹当年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过梅岭时,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赞美梅香的诗句 。梅溪它不仅养育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涵养了清代繁荣的茶市下梅 。下梅村四面群山环抱,梅溪拥护着下梅整个村落,与村中的人工小运河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 。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 。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 。清代下梅村是武夷山茶市 。《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
水运十分繁荣的下梅茶市,其主要水运通道是当溪与梅溪沟通,直达崇阳溪 。当溪是一条人工小运河,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营造了水乡风光 。
梅溪有许多优美的传说 。梅溪流经遥山,对岸就是五兴亭 。五兴亭的名字由来,传说与朱熹有关 。遥山是下梅的一道风景,此山如一具屏风,横遮西照 。当年朱熹前往武夷宫授课,中午途经遥山顶上,驻足路亭处歇脚时,忽然被梅溪湾和渡津头的景致吸引住了,他来了兴致,问弟子:“吾看此处景致绝佳,颇具文昌意象” 。弟子问:“先生从何说来?”朱熹说:“我等儒生,心境兴致常被山光水色所引发,吾今兴致所在,便是一兴《诗》,二兴《书》,三兴《礼》,四兴《易》,五兴《春秋》,可谓五兴也 。”从此,后人便依了朱熹的意思在遥山顶上修了一座“五兴亭” 。五兴亭,是朱熹提示后人不能忘了《五经》这个的经典 。如今遥山古道已荒废,公路从山脚经过,伴着梅溪水逶迤西去 。
梅溪一度成为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进入下梅茶市采购武夷岩茶的重要水路,梅溪是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到恰克图起程的“茶商水道” 。
下梅村的风水碑
山环水抱聚宝盆, 青龙白虎遥山横 。财源广进流不去, 乡关肘里鸡犬闻 。
这是一首描写下梅村风水意象的诗 。清嘉庆年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杰来过下梅,他赞美下梅道:“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 。据此可知,清代的下梅已有千户人家了,人口编图已是“万户候”的十分之一了 。从白岩岗俯瞰下梅,四面八方向下梅延伸的九座山冈似九条蛟龙,同时潜首下梅村盆地,因此,清代下梅首富邹氏茂章,为了以文韬武略来涵养九只蛟龙,建了文昌阁,藉此锁住蛟龙的灵性,让它接受文昌帝君的教化,让下梅村的后人文运亨通,科第峥嵘 。
下梅地形,是武夷山典型的一个小盆地 。下梅俗称“锅庄”,意指下梅地形如一口锅,村庄座落其中 。下梅村四面山环,一面水抱 。四周山麓层叠,内层山峰的海拔平均高度在600多米以上,南面的芦峰海拔高度在900米以上,北面的夏主岭峰也在800米以上 。而东面的黄竹岭与西面的后山岭海拔高度只有400米左右 。下梅先民为什么要选一个南、北两面高而东、西两面低的盆地作为村落居住地呢?一是勘舆家们考虑到日照因素 。东、西方向是太阳升落位置,下梅东、西方向山峰相对低矮,有利长时间日照,最大限度地为村落全方位提供长足的日照 。而南、北山峰相对高,有利于减弱秋冬冷空气对流的侵扰 。下梅村落中有当溪穿村而过,又有梅溪环绕村庄南北,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 。
乡俗风情
君山与宋徽宗的一道圣旨
也许人们更懂得,名扬天下的洞庭湖中的那座君山,可是下梅的君山却鲜为人知 。在下梅南面的君峰半麓,有一块高3米,宽4米左右的形似帽状的巨大岩石,“君山”二字就刻在它的上面 。君山石刻,传说是宋朝理学家江贽所勒 。
清代学者董天工在《游云窝有感陈司马》一诗中写道的诗句:“谁道遗徽今变迁,幼溪书屋叔圭传”,叔圭是谁?是北宋政和年间下梅村的江贽,号少微先生,字叔圭 。据清雍正《崇安县志》载:“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少徽星现,特举遗逸 。邑宰亲诣其庐,聘以殊礼,复以诗勉其行,曰:‘带经锄晓碧溪湾,遗逸高名达帝关 。不琢鸣驺趋北阙,却随文豹隐南山 。身闲懒缀三千履,道在宁须五两纶 。奈何少微星已现,丹墀要地久虚班 。’贽和诗曰:‘一室萧然傍水湾,自知穷达不相关 。钓鱼溪绕黄沙路,种粟原通白马山 。有命幸逢天子招,无材休望啬夫纶 。佳编劝奖非吾事,已许巢由厕我班’ 。凡三聘不起,赐号少微先生 。立注微坊以旌之 。”
江贽这位理学名贤,宋徽宗三聘其入朝均被他拒绝 。江贽这位穷究理学的才子,婉言谢绝了朝廷的三次命召,不肯为官,而宁以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南山庐峰 。朝廷赐其号为“少微先生”,并令本地县令陈难在江贽的故乡建少微坊坊门 。钦差翰林院士苏德舆奉旨旌表先贤江贽,于北宋政和5年(即公元1115年)在下梅立少微坊 。
乾隆年间,江氏后人把少微书院坊门移至武夷九曲云窝,取名为“叔圭精舍” 。表示对江少微的敬仰 。江贽平生不求宦达,长久归隐南山庐峰 。由于他平生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行的修养,后人称君峰的君山一处凹窠为“八行窠” 。以赞美江贽的高尚德行 。
宋徽宗下诏要请江贽去当侍读,一位普通的乡贤,却能享有一折圣谕的御请,也算是下梅的无限荣光 。江贽故居位于下梅北街方家门巷 。如今仅剩有门坊一座 。少微坊西面有一口“天一井”,体现《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色彩 。
祖师桥,行帮业会的舞台
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宛若水乡般的风情 。但最经典的古建筑是祖师桥 。它是下梅清代最具廊桥建筑艺术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 。祖师桥高30多米,雄踞于梅溪与当溪交汇的水口 。1958年修建赤白公路时被拆毁 。
祖师桥不在了,可是辉煌的历史还积淀于此 。清康熙年间,由20多个行帮业会的工匠们共同捐资修建的下梅祖师桥,成为村民演社戏、行帮业会敬奉祖师爷的公共舞台 。
正月初二,下梅街的盐帮要在祖师桥举行管仲会,祭祀祖师爷管仲 。
正月十五,茶水帮举办三元会,他们请来戏班,歌舞欢庆,祈求天官赐福 。
二月初三日,原在文昌阁(已毁)举行的文昌帝君生日庙会——文昌会,现已并入镇国庙、万寿宫 。
下梅街坊的红白纸帮、香烛纸火帮要在祖师桥祭祖师爷文昌帝 。
二月十五日,五金帮则在祖师桥上热闹吹打,这是他们在举办老君会 。
六月二十三日,街坊肉铺关门歇业了,原来今天是他们祖师爷张飞的祭日,得停业一天,到祖师桥举办王爷会 。
六月二十四日,下梅街坊经营水食(餐饮)业主,为了敬重粮食,这天要到祖师桥举办雷祖会,祭他们的祖师爷雷公 。
七月十五的上元节,是巫婆游方和尚的聚会日,他们边念咒边在祖师桥边烧路头纸、在桥下放水灯,为村落中不幸丧生者驱鬼送行 。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祖师桥最辉煌热闹的日子,人们白天赶会买月饼、莲角,晚上来到桥上参加赏月赛诗会,看戏,一般由村落中最有文化权威的人主持 。
九月初七日,是下梅街坊酿酒帮举办杜康会的日子 。他们要在祖师桥上祭拜祖师爷杜康 。
九月九日重阳节,祖师桥上由各商会、会馆举行同乡拜祖会 。如溪畔万寿宫等江西籍人就要将许真君抬到祖师桥上,各义演戏剧一场 。然后在望乡亭上放鞭炮,庆祝人在他乡的安宁 。
九月十三日,下梅从事厨师的厨倌们,要聚集在祖师桥上祭举办詹皇会 。祭祖师詹厨子 。据汉史载,詹厨子专为皇帝做御膳,因敢于直谏无盐做不成佳肴,遇皇帝口忌被杀 。后皇帝才意识杀错,遂诰封詹厨子为“詹皇” 。
十月,又是村野之民举办秋社活动的繁忙日子 。
还有一些手艺人的祭祀祖师爷活动,也在祖师桥上举行 。刚出师的年轻木工要在祖师桥上与师傅举行拜别仪式,以祭祀祖师爷鲁班 。同样,剔头匠教出的徒弟,也要在祖师桥上和师傅拜别,共同叩首祖师爷爱新觉罗 。
【福建武夷山下梅村】 祖师桥是一座行帮业会祭祖的圣坛,也是一座乡井百姓文化娱乐文化舞台 。
茂章伯母的传说
清朝时下梅村大商人邹茂章外出与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做生意,他的妻子茂章伯母每天就坐在当溪两边的长凳上,盼望丈夫回来,常常是等到黄昏日落,那夕阳的余辉映照在她的脸上,当溪潺潺流水又倒映着茂章伯母姣好的身姿,显得妩媚,楚楚动人 。然而丈夫常因忙于手头商务,误了归期,苦苦等丈夫早归的茂章伯母时常落了空 。不甘寂寞的她,却变成了一条鲤鱼,悄悄地从这条当溪游出去 。去跟随邹茂章的商船,等邹茂章做完生意回来时,妩媚迷人的茂章伯母又从鲤鱼精还原成富贵女子,斜着美丽的腰肢靠在这风雨栏上,回眸一看,实在美丽 。后来人们就把这风雨栏叫做“美人靠” 。
不过,茂章伯母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风雨栏成了村民歇息谈天说地的地方,大家有空就到这儿坐坐靠靠,村民们就叫它“每人靠”,你们游客每个人都坐一坐,靠一靠,体验一下鲤鱼精流连过的地方 。当溪水比起过去虽然浅了许多,但许多迷人的故事却源远流长,你可以遥想到当年梅溪水运之路的热闹,下梅街市的繁华,也可以感觉出当溪小码头挤满了进进出出的茶商,米贩,生意人,一座座小巧的木拱桥横在当溪上,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
- 福建福安廉村
- 福建福清龙屿村
-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故里
- 广东梅州桥溪村 阴那山下的客家小桃源
- 福建千年古村:将乐良地村
- 浙江武义山下鲍村
- 福建明溪县丧葬习俗
- 父子山下太子庙来历
- 福建泉州白耇古庙
- 夏茂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