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府 吉林农安历史文化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 , 东经124°31′—125°45′ , 北纬43°55′—44°55′ 。东临德惠市 , 南接省城长春市 , 西以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 , 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 。年均气温4.7度 , 无霜期145天 , 降水量507.7毫米 , 有效积温2800度 。地势平坦 , 四季分明 , 属温带季风气候 。
这里曾经“杂诸国风俗” , 不仅住有契丹、渤海、汉、女真、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民族 , 几经毁弃、几度繁华 , 演变为如今的农安县城----农安镇 。
农安镇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历史 。公元前2世纪末 , 夫余人在这里建都立夫余国 。作为汉朝属国 , 曾是东北文明发祥地之一 。
在农安镇黄龙路和宝塔街交汇处 , 一座辽金宝塔将浓郁的历史镶嵌在繁华街市 。宝塔依古城而坐 , 史传建于寺中 。寺是黄龙寺 , 城是黄龙府 。
【黄龙府 吉林农安历史文化】 农安人至今仍津津乐道于岳飞“直抵黄龙府 , 与诸君痛饮耳”的故事 , 当然 , 这的确是这座城池名传千古的点睛之笔 。
但黄龙府历经千年的沧桑 , 着眼处却远非一个“靖康耻”而已 。至于李大钊先生的“何当痛饮黄龙府 , 高筑神州风雨楼” , 恐怕也是遥想当年这座城池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威镇四方的峥嵘豪迈 。
农安古城位于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会处 , 扼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咽喉 , 因此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冲 。自建城以来 , 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试图攻城掠地 , 借此占一统山河的先机 。从境内出土的大量辽金时期文物及周围23座辽金古城遗址 , 足见农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 。
这里见证着夫余、渤海、辽、金等朝代的兴衰更迭 。到辽初时 , 黄龙府已统五州三县 , 伴随着政治、经济、交通的发展 , 不仅人口急剧增长 , 更成为民族杂居、交互往来之地 。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 , 黄龙府“凡聚会处 , 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 , 则为汉语以证方能辩之” 。辽上层笃信佛教 , 黄龙府作为辽六府之一 , 也大兴佛事 , 农安县的44米高、八角檐式的辽金宝塔即是在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兴建 , 历经千年风霜而不倒 。
随着政权的交替 , 黄龙府也经过多次更名 。金代称济州、隆州、隆安府;元代曾一度成为开安路的治所;至明代 , 这里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 , 并在旧址设驿站命名“龙安”;抵清 , 黄龙府始设县治 , 称“农安” , 并延续至当代 。
虽然金戈铁马早已远逝 , 帝王将相也都掩埋进了故纸堆 。但黄龙府作为中国辽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留给世人的不只有辽金风格建筑群、古城区遗址 , 芦苇荡漾的波罗湖 , 更将气吞山河的豪迈烙刻进世代繁衍生息的人们的骨血里 。
据史料记载 , 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 , 两汉时曾是夫余国的都城 。隋为高句丽夫余城 。到唐朝是渤海国的夫余府 。辽灭渤海后 , 改名为黄龙府 , 并设黄龙县 。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 , 有这样一段传说:
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 , 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 。正月 , 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 , 渤海王投降 。二月改渤海为东丹 , 改年号天显 , 改忽汗城为天福城 。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 , 并在这里住下养病 。七月 , 辽太祖病重 。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 。次日天刚亮 , 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 , 身长一里多 , 浑身光芒四射 , 金光耀眼 。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 , 顿时紫气遮天 , 黑烟蔽日 , 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 。不久太祖病故 , 终年55岁 。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 。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 , 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 , 但黄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
公元975年(辽保宁七年) , 黄龙府的卫将燕颇反叛 , 杀了都监张琚 , 辽派大军平定了这起叛乱 。战火给古城造成了重创 , 随后辽便放弃了黄龙府(农安) , 将黄龙府南迁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 。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 。45年后 , 辽圣宗为了加强其东北部的防御力量 , 再次把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 , 为了避免重名 , 把一面城由黄龙府改为通州 , 把古城(农安)仍称黄龙府 。领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 。兴宗时于东北境伊通河地置怀德县 , 为祥州治(今农安万金塔乡) 。1037年(辽重熙六年) , 辽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节度使 , 统辖女真五国部 , 隶属于黄龙府 。此时是辽的极盛时期 , 当时黄龙府是各族人民杂居之地 , 人烟稠密 , 工商繁荣 。
据史料载:“凡聚会处 , 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 , 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自黄龙府迁回之后 , 辽就对黄龙府加紧进行建设 , 使黄龙府成为“五京二府”七大重镇之一 。黄龙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 , 呈正方形 , 城垣周长3 840米 , 四面除有大门外 , 在南、西、东三面还各有一个小门 , 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角楼 。有名的农安古塔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该塔用砖砌成 , 八角13层 , 高33米余 , 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 , 至今已有千年 , 仍矗立在古城农安 。
古城黄龙府几经毁弃 , 几度繁华 , 演变为农安县城 。如今的城内 , 一座辽金宝塔赋予了县城浓郁的历史气息 , 这座宝塔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 , 已有千年历史 。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 , 辽代笃信佛教 。辽圣宗时期 , 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 , 都发展到鼎盛时期 。随着佛教的盛行 , 辽代在兴建城堡时 , 通常要大兴寺院和佛塔 , 农安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而成的 。
金国建立以后 , 曾定都黄龙府 , 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 , 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 , 掳走徽、钦二帝 。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 ,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 即指此城 。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
据史料载:黄龙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 , 呈正方形 , 城垣周长3 840米 , 四面除有大门外 , 在南、西、东三面还各有一个小门 , 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角楼 。
有名的农安古塔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该塔用砖砌成 , 八角13层 , 高33米 , 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 , 至今已有千年 , 仍矗立在古城农安 。
明朝末年 , 此处是蒙古族的游牧之地 。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旗地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 朝廷实行“招民实边”政策 , 放荒招垦时 , 关内来此耕种的流民日渐增多 , 光绪八年(1882年) , 设立民署 , 属长春厅 。光绪十五年(1889年) , 正式设农安县 。
清朝建立后 , 在东北设置盛京、宁古塔、瑷辉三将军 , 管理东北三省 , 蒙古族居地则由清廷的理藩院直接管理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 郭尔罗斯前旗招民兴垦以后 , 关内流民不断涌入 ,  大都来自山东省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 , 多因当地旱涝灾害频繁 , 为了谋求生存 , 到关外来垦荒 。那时 , 没有火车 , 闯关东的流民 , 只能推着车子 , 载着干粮和衣物;有的挑筐、背篓 , 里边装着孩子 , 徒步行走 。他们不畏艰险 , 背井离乡 , 来到荒无人烟的蒙古族草原 , 开荒种地 , 搭房盖屋 , 繁衍生息 , 成为黄龙府的开拓者 。
农安辽代古塔
农安古塔亦称:“佛塔” , “辽塔” , “宝塔” 。
农安辽代古塔为吉林省农安县地标 , 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农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 。辽金时代这里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 留下诸多历史遗迹 。辽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 它建公元983—1030年 , 为砖砌实心 , 八角十三层 , 高近40米 。塔由座 , 身 , 刹三部分组成 , 塔刹高8米 , 分8个侧面 , 塔上宝顶破为壮观 , 宝顶上是两个铜制的交仰月 , 中间有铜制宝珠两个 , 宝珠上的宝盖上面有4条铜链 , 系在塔脊4个角上 , 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塔顶是塔刹结构匀称 , 精美 。
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 , 八面壶门 , 塔身层层收分 , 宝顶直插云霄 。塔檐层层飞展 , 檐角风铃琮琮 。修整后的金刚寺建筑错落有致 , 古朴典雅 , 别具特色 。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句“直抵黄龙府 , 与诸军痛饮耳” , 曾使很多旅游者前来实现其夙愿 , 又使许多观光游客醉卧农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