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水浒传》传说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这一支传到的父亲已是十四世 。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 。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 。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 。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 。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 。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 。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 。
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 。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 。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 。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 。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 。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 。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 。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 。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
弃官专著书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 。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 。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 。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 。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 。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 。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 。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 。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 。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 。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 。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 。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参考 。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并到江阴祝堂大户徐麒家坐馆 。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 。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 。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
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 。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 。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
【施耐庵与《水浒传》传说】 顾逖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学生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
赋联表心迹
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 。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著书的心迹 。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 。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非常高兴,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 。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 。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 。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 。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 。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 。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 。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 。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
书成坐天牢
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 。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 。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 。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 。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 。”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
不久,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 。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 。”说完就走了 。
施耐庵反复琢磨刘伯温这两句话,心想:“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为什么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 。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
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 。施耐庵用了整整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
病死淮安城
施耐庵在天牢关了一年多,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很大摧残 。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 。幸亏弟子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 。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在一个姓王的隔壁,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 。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 。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 。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 。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他的长孙文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
巨著传后世
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 。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 。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 。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 。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 。下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便离开了人世 。
过了150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 。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 。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 。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