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隆尧县公子村“接城隍”风俗

一、前绪
1、公子村接城隍的历史沿革
邢台隆尧县公子村位于魏家庄镇西南部,民风淳朴,这里蕴藏着一项古老的传统文化 。相传,古时该村叫“凤凰村”,因村四周几座庙宇所分布的图形酷似凤凰而得名 。后来本县县官收一贫困农民的儿子为义子,因其施仁政爱民如子而改名为公子村 。公子村在解放前就分为“公子前”、“公子中”、“公子后”三个排,也称前排、中排、后排,实际上是分为三个村,各自行政 。据70岁以上老人讲,从记事起,村里就有新年正月接城隍爷的活动 。三个村轮流接,一年轮一次,轮到哪个村,以哪个村为首操办接城隍事宜 。
接城隍俗称“接城爷”,这项活动的创始年代不明 。据了解有清一代就已经很盛行 。其祭祀活动由民间举办,名“城爷会” 。会里总主持人称“会首” 。解放前,村里划出24亩地作为“城爷会”的公产,收了粮食用作活动开支 。解放后公产归了集体所有,“城爷会”的活动经费靠积累下来的油钱(即布施)作支出 。每年累计收的油钱有专人管理,设两名会计做帐 。“文革”时大型活动一度中断,“文革”后活动日益恢复 。根据祭祀场所城爷棚供奉的神灵来看,村里们的信仰为多神崇拜,以佛、道诸神为主 。
2、城隍的来历
城隍又称“城隍爷” 。是设在县城里城隍庙中的主神 。据《周礼》记载,周代天子所祭祀的八种神中,第七种就是城隍神 。
南北朝时,清河王高岳命令慕容俨(北齐大将)率兵镇守郢城(今河南省信阳县南,长江边上) 。慕容俨刚进城,便受到南梁大将侯镇和任约率领的水陆大军的围攻 。南梁军队采取围困的办法,也困不死他们 。原来北齐军是通过城边的河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进城 。南梁军发觉后,就在河的上游撒了许多水草,把河道给堵塞了 。郢城因此成了孤城,慕容俨走投无路,遂命令一部分军民去城隍庙祷告 。老天爷真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水道通了,粮草运入郢城 。慕容俨抓住时机进攻敌人,南梁军终遭失败 。从此,民间都说城隍爷显了灵,救了城中的百姓,就普遍供起了城隍神,城中还重修城隍庙 。唐朝中期,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际祀典 。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参照王朝和地方行政机构,重新决定城隍神的封号和爵级 。京、府、州、县各级城隍神的冠带服饰也相应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不能乱套 。冀南民间多在正月请城隍爷,已形成一年中最庄重的祭祀习俗 。
二、接城隍爷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