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民间舞蹈:节节高

流传在邢台宁晋县长路乡西庞庄村的《节节高》,是一种综合性、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把杂技、武术、戏曲融汇在一起,既适合于广场、街头表演.又能在舞台上演出 。常在春节期间活动,颇受当地人民欢迎 。
《节节高》的流传,大约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了 。西庞庄村的老艺人王金锁根据其父的回忆,《节节高》是本村一个曾在“南湖”扛活的人,从那里“偷”来的 。
“南湖”到底在什么地方,艺人们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河南,有的说在安徽,不知现今河南和安徽是否真有此地 。
从《节节高》的唱腔音乐来看,它具有江南一带的演出风格和特点 。而从其所用的“梆子”和演唱的戏文来看,它又具有北方特色 。《节节高》演唱时所用的“梆子”与河南豫剧演出时所用的“梆子”相同 。由此可见,《节节高》是由河南或安徽传来的说法具有一定道理的 。
《节节高》能在西庞庄一村流传并发展,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分不开的 。
地处宁晋、新河、南宫、巨鹿,隆尧五市县交界处的西庞庄村,历史上是一个被称为“五不管”的地方 。这里地势低洼、浅层皆苦水,多盐碱地,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过去当地人们且为地界、防洪、争水等原因,村寨间的纠纷时有发生 。该村村民一方面为保护村庄,一方面为强身健体,故习武者甚多 。久而久之,武术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节节高》是以武术和杂技为主要动作的民间舞蹈 。这种特殊形式受到该村人们的偏爱 。尽管其表演难度较大,又不易流传,人们还是把它继承下来了 。
《节节高》是以其杂技表演中的“人梯”(俗称“叠罗汉”)为表演形式,取其“一节更比一节高”之意命名的 。表演时由8人组成,4个男性青年(以20-25岁为宜)做“人梯”的第一层,谓之 “底座” 。4个男孩(以10--17岁为宜)一个扮大生、一个扮二生,一个扮大旦,一个扮二旦 。4个男孩分别踩在“底座”的肩膀上,随着打击乐的节奏,好象一个长高了的“长人”,在翩翩起舞 。“底座”的身法、步法,生、旦的表演、手势,其动作协调一致,形成了《节节高》独特的艺术风格 。
《节节高》分“四人舞”、“三人舞”、“二人舞”和“即兴表演”四种形式 。
“四人舞”:即二生、二旦四人舞蹈 。生以戏曲舞台上的老生台步为主,旦以圆场“台步”为主 。在队形变化时常夹有男女调情的动作,以增强场面的气氛 。
“三人舞”:即二生一旦舞蹈 。其特点以杂技动作为主 。二生在中场时,搭成“人桥”,旦以台步绕“人桥”跑圆场 。
“二人舞”:即二生舞蹈 。主要动作为“抬折扇” 。表演时,演员故意将折扇弃之于地,“底座”以侧下蹲弓步,上身倾斜,使 “生”距地面较近,生以偏下腰动作由地上将折扇拾起,此动作难度较大,系由杂技动作演化而来 。
“即兴表演”:多为一人或二人舞蹈 。表演时多为一人的武术套路和二人的唱戏文为主,形式不拘,花样繁多 。有时为了招徕观众,“踩街”时常用“三节”形式,以增加高度,炫耀技艺 。
《节节高》的乐队由文乐和武乐两部分组成:文乐是由一把板胡、二只横笛组成,武乐是由板胡、大锣、小镣、小马锣、梆子组成 。另有大拔两副,系“二人舞”、“抬折扇”时专用 。
西庞庄村的《节节高》,解放前后较为活跃,几乎走遍了当地的大小村庄 。1940年春节到保定演出过,颇受当地人民的欢迎,直到夏收大忙时,艺人才返回故里 。
【邢台民间舞蹈:节节高】 “十年动乱”期间,西庞庄村《节节高》的道具、服装、乐器均被视为“四旧”销毁殆尽 。1978年,在县文化馆的大力协助下 。才恢复起来,并代表宁晋参加了地区举办的民间花会汇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