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明代襄王墓群

有明一代(1368-1644),大兴封藩之制,先后在全国封亲王有83人(亲王可世袭罔替 。其中册封亲王289人,死后追封亲王11人,加上追封明太祖朱元璋兄朱兴隆之孙朱守谦建立靖江王11人共有311人),建有50座亲王府 。其中湖北册封的藩王有12支44人,分楚、湘、辽、郢、襄、荆、梁、兴、景、惠等,由5个皇帝(明太祖、明仁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神宗)分封,封地在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荆州、钟祥、襄阳、蕲州(今蕲春)、安陆六地,是明代封藩王最多的地区之一 。
襄阳藩王始于襄宪王朱瞻墡,朱瞻墡系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授封襄王 。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今属湖南) 。正统元年(1436年)徙襄阳府(今属湖北) 。自此,襄王一支在襄阳繁衍,历七代8位襄王 。分别为宪、定、简、怀、康、庄、靖、忠等亲王,其中怀王与康王为同代兄弟,庄王袭封襄王后追封其祖父为恭王、父亲为惠王 。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襄阳城为张献忠攻破,末代王朱翊铭及其嫡长子均被杀 。而嫡二子朱常澄逃亡九江(今属江西),虽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一说弘光元年即1645年)进封襄王,但后却不知所终 。除亲王外,襄王中还有宁乡、阳山、镇宁、光化、安福、郧城(隆庆)、永城、兰阳、福清、贵阳、进贤等6个支系郡王22位(含追封的恭王、惠王及明亡后在九江府袭封的襄王) 。
从襄宪王朱瞻墡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入襄阳,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部焚毁襄王府,在襄阳一共历经205年 。
据《明史》、《明一统志》、《湖广通志》及明清《襄阳府志》、《襄阳县志》等文献对襄王的就藩、袭封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表明王室墓葬的地点均选择在今襄阳城西距城15-40千米远的山区,即今襄阳、南漳、谷城交界处的七里山支脉,整体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 。总计襄王墓7座,郡王墓17座 。其中襄简王墓在襄阳;襄宪王墓及被追封的襄惠王墓在谷城;襄定王、襄怀王、襄康王、襄庄王、襄靖王墓均在南漳 。另南漳还发现了阳山恭和王(朱见淓)与正妃周氏合葬墓 。
明襄王墓群
1、襄宪王墓
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五朵山中 。襄宪王朱瞻墡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世孙,仁宗第五子,病故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 。明英宗为感其迎助复位的功绩而追封为襄宪王,并派工部主事为其营造陵墓 。陵墓地处风景秀丽的五朵山怀抱之中,陵前有约1千米的砖铺陵道,入陵区道口两侧竖高大的龟驮碑两通,碑上篆书“御制”大字和小楷祭文 。墓冢前的千峰庵系一组为守陵而设的四合院建筑(现为民居) 。墓冢劈山而建,外以石条、青砖围砌 。由千峰庵至墓冢须蹬三层月台 。月台为砖石砌筑,高大雄伟 。月台上封土直径约50米,高约15米 。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附:千峰庵
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五朵山中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宪王朱瞻墡死后,葬谷城县承恩寺西南的五朵山中,皇帝亲自下圣旨令工部营造陵墓 。他的后宫嫔妃均削发为尼住此护墓守灵 。明英宗皇帝见此而感动,亲赐千峰庵之名 。千峰庵由三间正殿,三间左右侧偏厢和三开间的过厅所围合的院落组成 。殿宇以短檐硬山墙、两坡滴水的砖木结构的殿宇组成 。侧厢为三开间、两层楼房组成 。基本上保持明代殿宇风格 。大殿东正面墙体嵌有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重修千峰庵的碑记 。为明襄阳王墓最后的地面建筑 。
2、襄定王墓
今南漳县九集镇古林坪村朱砂坪 。墓依山而建,前有多层拜台,至最后有直径百米高五十米残存宝顶 。封土直径约100米,高约30米 。墓前去二里之地,路边分别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石碑各一座 。今存享殿遗址柱础石、砖瓦残片,以及外围残长60米,高3-7米的石墙 。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3、襄简王墓
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景区 。现存两座封土遗址,一底径30米,高8米,为简王墓,另一底径20米,高5米,为简王妃墓 。为1998年发掘,知简王墓为单砖室墓,平面凸字形,长6.2米,宽2.4米,墓室早年被盗,已坍塌严重 。又说简王墓位置为诸葛草庐原址,当年简王将草庐西迁 。所以到了清朝,又在此立碑刻“草庐遗址”四字,以示后人 。
4、襄怀王墓
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王坟冲” 。有神道、平台、墓冢封土三部分,神道长500米,两侧嵌条石,中部平铺卵石,大部被毁 。平台上有享殿基址,尚可见大量残瓦 。最后为宝顶,底径约30米、高约5米余 。其为“凸”形单室石墓,由甬道、墓室组成,长约8米、最宽约5米,高约3米余,下部条石叠砌,券顶,甬道、墓室间设有石门 。该墓20世纪70年代被从顶部炸开,墓室条石及石碑均被拉走修水库灌渠 。后宝顶封土坍塌 。
5、襄康王墓
位于南漳县九集镇古林坪村 。墓毁于明末 。墓室平面呈“凸”形,通长11.88米、前部外宽5.75 米、后部外宽7.05 米 。由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分别长1.6米、2.55米、0.93米、5.65米,内空分别宽 2.15米、3.45米、2.3米、4.75米 。墓壁、顶、底均由条石砌筑而成券顶 。前甬道后部、后甬道中部各对开双扇石门 。石室墓上有高大封土堆,底径约35米、残高约6米 。墓前为祭台,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20米,高出前部地面3-4米,外侧以条石叠砌护坡,附近散存大量残碎的灰砖及板、筒瓦,说明墓前原建有大型祭祀建筑 。祭台前的神道等均已不存 。早年征集到墓志盖一方,方形,规格为62×62×15厘米 。以线刻龙纹饰边,阴刻篆书盖铭“皇帝御制襄康王圹志文”,现藏南漳县博物馆 。
6、襄庄王墓
位于湖北南漳县九集镇龙门镇古林坪村 。依山而建,坐北朝南,1971年修筑泗堵河渡槽时被掘开毁损,仅存空墓残室以及少量残破的汉白玉石雕构件 。墓为“土”字形石室墓,通长15米、通宽6.7米 。由“八”字门墙和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 。“八”字门墙位于墓室前部墓门两侧,对称布局,单墙为“一”字庑殿顶照壁式,下有卷云龙纹基座,墙身以柱、枋围合壁面,上有单脊龙吻筒瓦庑殿顶,其形制与襄王府门前绿影壁单堵相同,通高3.13米、宽2.73米、壁身厚0.6米,两墙前部间距6.7米 。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分别长1.65米、2.5米、1.85米、6.5米,分别宽2.7米、5.1米、2.6米、6.2米 。墓壁、底均由条石叠砌、铺地,券顶,后室最高处5.3米 。前、后甬道后端各对开双扇石门,单门高2.53 米、宽1.07米、厚0.18米 。后室后部有石质棺床,长3.5米、宽3米、高0.4米,应为放置双棺之地 。其上封土堆底径约25米、残高约4米 。王墓箕形山口左、右两侧现存形制相同、内容略异的石碑2通,均楷书阴刻,分别题“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官员人等至此上马”,碑圆首,均高3.2米、宽0.83米、厚0.35米 。出土王爷和王妃圹志,其中庄王墓志,盖、体边长0.61米、厚0.24米,四边均浅浮雕二龙戏珠 。盖铭阴刻篆书“皇帝御制襄庄王圹志文” 。王妃墓志盖失,存志体,边长0.55米、厚0.22米,四边线刻龙纹 。
7、襄靖王墓
位于谷城县茨河镇青鞍山村青安山(俗称王坟山) 。墓冢现存封土直径约60米、残高约10米 。墓冢前有长60余米、阔近70米的台地,自墓冢前至青安河边共有五级平台,各级台边缘由条石垒砌 。地表遗留大量残破的泥质灰陶布瓦以及筒、板瓦和龙纹瓦当 。最下一级台地近河边残存圆首碑碣,但碑文已难辨 。墓前平台上原有高大建筑,毁于20世纪初 。其西南距此不远还有一座被盗的大墓,仅留石条垒砌的墓室,是否为清乾隆《襄阳府志》所载祔葬之忠王墓,抑或是靖王妃子之墓,尚难断定 。
知识链接
【湖北襄阳:明代襄王墓群】 湖北明藩王一览表
1、明太祖朱元璋子4人:第6子朱桢(武昌楚系)、第12子朱柏(荆州湘系)、第14子朱植(荆州辽系 。初封辽宁北镇,后徙荆州)、第23子朱栋(钟祥郢系)
2、明仁宗朱高炽子4人:第4子朱瞻垠(追封为蕲王)、第5子朱瞻墡(襄阳襄系 。初封湖南长沙,后徙襄阳)、第6子朱瞻堈(蕲春荆系 。初封建昌,即今江西南城,后徙蕲春)、第9子朱瞻垍(钟祥梁系)
3、明宪宗朱见深子3人:第3子朱祐杬(钟祥兴系)、第5子朱祐棆(安陆岐系)、 第9子朱祐榰(安陆寿系)
4、明世宗朱厚熜子1人:第3子朱载圳(安陆景系)
5、明神宗朱翊钧子1人:第6子朱常润(荆州惠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
1、武昌:楚昭王朱桢墓、
2、荆州:湘献王朱柏墓、辽简王朱植墓、
3、钟祥:郢靖王朱栋墓、梁庄王朱瞻垍墓、
4、谷城:襄宪王朱瞻墡墓、襄惠王朱祐楬墓、襄康王朱祐墓
5、蕲春:荆恭王朱翊钜墓
6、襄阳:襄简王朱见淑墓
7、南漳:襄定王朱祁镛墓、襄庄王朱厚墓、襄靖王朱载尧
此外,还发现了4座王妃墓:武昌楚昭王王妃程氏墓、荆州辽废王朱贵烚之妃曹氏墓、蕲春荆端王次妃刘氏墓、南漳阳山恭和王次妃严氏墓 。其它藩王成员墓4处:武昌通山王朱孟煸和王妃墓、江夏明景陵王朱孟炤夫妇墓、武昌朱季渗父子墓、洪山朱显(木式)家族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