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特色文化

江西上饶特色文化
稻作文化
上饶已发现的原始农业文明文化遗址有48处之多 。其中,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文化遗址、广丰蛇头山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文化遗址,是1.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与1.2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标本(1.2万年前),以及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割穗蚌器等磨光石器和饰纹圆底陶罐(1.4万年前) 。
仙人洞先民在上饶这块土地上移植下第一棵水稻,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提前了5000年,使原始农业文明上溯到了1.2万年前,昭示了上饶乃至赣鄱大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区 。如今,鄱余万等县仍是重要的稻粮区 。一万多年来,上饶人就过着“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形成了包括歌谣、民俗、耕技在内的独具上饶地方特色的农耕作文化 。
道教文化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晚期,流行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
中国道教灵宝派和民间道派创始人、医药学家、旅行家葛玄,兼容儒佛,助民济世,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道教尊为“太极左仙翁”,被民间尊为“葛仙翁”和“民间道圣” 。他的足迹遍历上饶各地,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及救人危难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世代传颂 。过去,上饶各地村村都有葛仙庙 。葛仙山、三清山、灵山、鹅湖山、龟峰、怀玉山等许多名山都留有他的圣迹 。因为葛仙翁兼容儒佛,所以儒释道兼容,是上饶道教文化的独特性 。
三清山已发现的包括宫、观、殿、府、庙、亭、台、塔、坊、丹井、石雕、题刻等在内的125处石构建筑群,在数十平方公里内,有规律地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原始质朴,内蓄玄机,与自然浑然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规模、形制和民间性都是全国其它道教名山中所没有的 。这是三清山独具的奇观 。
书院文化
自唐至清,上饶出过宰相23人、进士2097人(比苏州还多)、举人2710人 。宋明时期,从上饶走出的状元(12名)和宰辅冠江南 。不仅如此,上饶还出过以谢枋得、赵汝愚为代表的众多民族英雄,以吴芮、郑以伟为代表的众多清官,以张潜、詹天佑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以汪藻、洪迈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以姜夔、蒋钍铨为代表的众多文学家,以陶母湛氏、娄妃为代表的众多女杰 。画家阎立本、茶学家和大诗人陆羽、民族英雄和大词人辛弃疾等众多的客居历史名人曾对上饶这块土地留连忘返,视为第二故乡 。
上饶何以如此人文荟萃?因为上饶崇教尚学之风久盛不衰 。书院建设,上饶以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久负盛名 。早在唐代,信州区灵溪人王贞白(亦说是广丰人)在永丰(广丰)西山建书院 。北宋,铅山人赵士礽(八个儿子都登进士第,有“一门九进士”之誉)在永平建书院 。南宋至清,是上饶书院的鼎盛期,上饶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书院就有168所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鹅湖书院以其恢宏的气势、超大的规模和其在书院历史的地位与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
上饶各地的寺僧也读书成风,既研经学,也博览群书,亦儒亦僧,文化名僧辈出,如鹅湖寺的智孚、怀玉寺的志初等 。于是,一些寺院又派生出书院 。鹅湖书院、怀玉书院、端明书院、信江书院、东山书院等著名书院,都是先有寺院而后有书院 。这是上饶书院文化的个性特色 。
理学文化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上饶理学名家,璨若群星 。
朱熹是集理学之大成者 。朱熹门人程端蒙(德兴人)、陈文蔚(上饶人)等著名理学家,是“豫章学派”的代表人物,也终生讲学著书 。上饶城水南街劳动路娄家巷30号的“理学旧第”,是理学家娄谅、娄性父子的故居 。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是娄谅的学生,魂追清流而名垂青史的上饶才女娄妃是娄性之女 。胡居仁(余干人)、饶鲁(余干人)、吕怀(广丰人)等上饶大理学家的学说思想都对后世有着深广的影响 。
铜文化
早在唐代,鄱阳县马蹄山即为朝廷的铸钱中心 。北宋,铅山永平一地就有炼铜工人10万之众,朝廷在饶州府治鄱阳设置了专门的铸钱机构永平监负责铸钱 。
北宋炼铜家张潜,结合前人经验和自己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湿法练铜工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写成《浸铜要略》而成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开创了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的先河,这是世界冶金和化学史上的创举 。这项冶金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推广,“诸路岁收铜数百万” 。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湿法炼铜产量已占全国铜产量的85%以上 。当时,中国便成了世界上产铜最多的国家,德兴也因之逐步走上了中国铜都的舞台 。直到今天,德兴依然雄踞亚洲铜业之冠的宝座 。
茶文化
饮茶之风始于唐朝,开风气之先者,茶圣陆羽 。一生云游各地、亦佛亦儒亦侠亦俗的陆羽,在上饶前前后后客居了10年,写了一段茶文化的历史 。陆羽居上饶茶山(上饶一中)时,自号为“茶山御史”,写《茶经》,留陆羽泉;居余干东山时,品山前赵泉水,品为天下第二;居弋阳时,在城北觅一泉,凿石灶煮茶,泉灶今犹在 。
上饶茶文化,当数铅山、婺源悠长 。宋代,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是贡茶 。宋至清,铅山有西、北、东三条茶路外销全国及东南亚各地 。清隆隆时期,铅山从事茶叶加工的人3万之多,河口镇一地有茶行50多家,武夷山区各地的茶均经河口外销 。旧时,全国各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大商贾 。
陆羽在《茶经》中说:“歙州茶生婺源山谷 。”源人说:“茶叶兴、婺源兴 。”早在唐代,婺源游山村即因出茶商而著名 。如今,茶叶仍是绿色婺源的支柱产业,主销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 。
纸文化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 。明清时期,铅山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四,仅商业古镇河口一地开设的纸店就有100多家,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经营铅山纸的大纸号,各地钱庄老板则以与经营铅山纸的纸号有业务往来为荣 。
据《江西造纸史》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山区就有了连史纸生产 。这是中国造纸史上的一件大事 。过去,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契文、书画、扇面、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 。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 。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对铅山纸作了专项的说明,给予很高的评价 。翦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说,铅山因以连史纸为代表的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明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 。
历史上,不仅是铅山手工造纸发达,武夷山、怀玉山、大鄣山等上饶各地山区盛产各种竹和水卵虫树等天然植物纸药,水质无污染,村民家家户户都开纸槽 。至今,鹅湖山中的撑石村、六石岩村等地的村民仍然家家开纸槽 。
古民居文化
婺源美在何处?美在遍及婺源山水间的古民居 。
婺源乡村璨若繁星的古民居,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一首首田园牧歌,歌咏着传统生活的古典气韵 。婺源是山乡,山,峰峦连绵叠翠 。婺源是水乡,水,溪河蜿蜒曲折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青黛小瓦的屋脊、四季色彩不同的田野,如诗如画,如歌如梦 。
【江西上饶特色文化】 其实,不仅婺源的乡村古民居璨若繁星,武夷山下和怀玉山中、信江和饶河两岸的许多古村仍保存着大量古民居建筑群,如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营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的槽溪、鄱阳的古县度等地古村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建筑 。这些古民居,虽历经岁月,但却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虽农耕时代的沧桑岁月,却延存着传统的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