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柘荣马仙信俗

马仙,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等,自古是以柘荣为中心的民间崇拜地方神明,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 。
马仙信俗肇始于唐中叶,源自浙南,盛行闽浙,影响赣粤、台港澳乃至东南亚,迄今1300多年,信众上千万 。唐肃宗、宋太宗、宋真宗、元英宗、明正德帝都曾敕封马仙,封号多为“马氏护国夫人”、“护国嘉佑真仙”、“灵泽感应真人”等 。李阳冰、朱熹、刘伯温、施琅、甘国宝等历史名人曾以碑记、庙祀,或赋诗为文颂之 。明正德帝还赐建金銮殿,题诗赞颂 。
柘荣作为马仙信俗的发祥地,素有“马仙之都”之美誉 。境内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被誉为“仙山”,是闽浙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马仙信俗的重要道场 。
柘荣马仙信俗在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信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柘荣十三境每年一度的“接仙”民俗文化活动 。“接仙”信俗文化活动规模盛大,异彩纷呈,吸引当地及闽浙信众数万人参与 。仪俗由接仙、献祭、游境、醮仪、送仙五大部分组成,期间穿插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前后历时一个月,是闽浙边界最隆重的马仙信俗活动之一 。
柘荣马仙文化的内在品质是信仰的力量 。马仙信俗自宋朝传入柘荣后,成为弘扬孝德精神的载体乃至民众祈祷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 。马仙作为柘荣民众心灵信仰的产物,柘荣县着力提升其信俗的文化核心价值,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柘荣马仙文化旅游节,将其文化内涵由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演绎塑造成“孝德、健康、平安”的主题形象,丰富和完善了马仙健康平安神的功能定位 。
柘荣县成为福建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而孝德文化是柘荣人健康长寿的文化基因 。作为柘荣民众坚定信奉的马仙健康平安神,孝顺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本源,也是马仙信仰的主要内容及其不断被推动的主要原因 。自觉推崇尊老爱幼、以孝为荣的传统孝道理念融入柘荣人的血脉中,使之尊敬老人、忠厚传家,在日常生活中亦身体力行 。此外,马仙信仰还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民间崇尚健康平安和谐生活方式树立了典范 。
柘荣县正以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契机,着力挖掘马仙信俗文化的精髓,塑造马仙健康平安神品牌,发展马仙信俗文化特色旅游,以打造柘荣县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 。
【福建柘荣马仙信俗】 柘荣有文字记载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 。当时柘荣与江淮一带一样大旱如焚,民众纷纷叩天祈雨 。柘荣信众在城西仙屿顶设坛,步行200多里至浙江景宁鸬鹚岭迎马氏天仙 。马仙来后显灵于东狮山之巅,不日天降甘霖、滋润禾苗,当年五谷丰收 。马仙见东狮山群峰耸立,草木丰茂,景色清幽,叹为人间仙境,便从浙江乔迁柘荣东狮山灵岩洞修炼 。从此,马仙大德化灾、普降甘霖,驱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启迪教化的神奇故事代代相传 。传说马氏至孝,未登仙时,家贫,亲身为佣得薪米以养亲,艰辛备尝从无倦怠 。因此,祈雨是马仙最神奇的功德,而“孝”、“和谐”则是马仙功德的精髓 。
马仙信仰形成于唐代;明时,福建马仙信仰达鼎盛时期;到清朝,马仙信俗更趋发展;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马仙信众重新活跃,各地重建、新建了不少马仙庙 。每年历时近20天的马仙迎送巡游仪俗,是闽东乃至浙南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百千万人怀着谦卑与神圣之心,和神灵一起尽情狂欢 。其中,柘荣县民众对马仙的信仰最盛 。每年农历的七月,相传为马仙神诞之期,柘荣城关及城郊邻近十三境的群众都按例举行规模盛大的“迎仙”仪式 。
马仙信仰在千年的承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马仙迎送巡游仪俗,具有包容性,它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民间灯会等文艺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达民众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聚合作用,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