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马市 时代变革中书写商业传奇
很长时间以来,在旅游爱好者中,一直流行着一句话:逛北京,一定要去秀水街;逛西安,一定要来骡马市 。骡马市已俨然与兵马俑、大雁塔等一样,成了西安的一张名片 。这条位于东大街西段南侧,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木头市的街道,称得上是老西安历史久远的老牌商贸、文化重地了 。
繁华与“土气”的碰撞,使骡马市这个地处西安中心区域的街名独具特色 。作家陈忠实在《永远的骡马市》一文中就描写了儿时对骡马市的深刻记忆 。他说:“头一回听到骡马市,竟然很惊讶 。原因很直白,城里怎么会有以骡马命名的地方呢?”许多外地人初来西安,听声音容易将“骡马市”想当然地理解为“罗马市”这个洋气的名字 。事实上,现在的骡马市确实很洋气,毫无骡马的踪影 。但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它确确实实曾是繁华的骡马交易市场 。
在唐代,这里曾是长安城皇城少府监,唐末国运衰落,都城东迁洛阳,长安城内的皇城筑为新城,地处皇城少府监处的骡马市一带渐成为居民坊巷,元朝时称为太平坊 。
骡马市究竟形成于何时?现在仍然无法定论 。采访人员查阅了一些资料,许多人认为“骡马市”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钟楼东移之后 。这种观点认为,明代中期,西安城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明万历年间,将钟楼由西大街广济街口向东迁移到今址,从而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四座城门的城市格局,使原来聚集在西大街的商业中心逐渐东移到以钟楼为中心的商业圈,而靠近钟楼又接口于东门大街的骡马市街上的牲畜交易市场,也极有可能形成于这个时期 。还有人凭借骡马市在解放前曾经有许多石器店,而推测出,骡马市的形成,是由于明代时用骡马来运输石器 。
实际上,骡马市形成的时间,早于明万历年间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张萍的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中指出:“据嘉靖《陕西通志》可知,南大街东开元寺附近有骡马市,是明代西安城的牲畜交易市场 。”这说明,骡马市的形成,应该早于明嘉靖时期 。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清代编写的《咸宁县志》中,已明确称这里为“骡马市”了 。清光绪年间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已赫然出现“骡马市大街”的名称 。
清中期以后,西安成为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牲畜外运的输出口岸,那时,西安府城的西关是本境出产、运入城中猪、羊、骡、马、驴等牲畜之入口,而南关则为“牲畜由西来赴东南去”的重要出入口岸,可见当时牲畜交易的繁荣 。
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骡马”似乎代表着乡土和落后,然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骡马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 。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之说,过去,骡马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运输工具 。明清时期,在整个陕西地区,骡马的饲养已非常普遍,尤其是“关中骡”、“关中驴”更是因为身强体壮,性情温顺而出名 。以骡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地处西安府城内开辟出“骡马市”,在古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清时期,除了西安城,陕西的其他城镇,如三原、韩城、神木等地都设有骡马市 。而如今,只有西安仍保留着“骡马市”这个“土气”的名字 。
世事流转变迁,那个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骡马市的骡马交易也逐渐消亡 。采访人员采访了诸多西安的高龄老人,在他们的记忆中,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骡马市就已经看不到骡马的踪影了 。虽然骡马市作为骡马交易市场的热闹已经逝去,可地处西安市中心地段的骡马市名称并没有销声匿迹 。今天,我们一提起骡马市,马上就会想起商业街、服装市场这样的词汇,不过,在作为商业街和服装市场之前,骡马市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西安市内饭馆、旅店和剧院的汇集地区 。
骡马市里最有名气的,要数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便驻扎在这里的秦腔剧团“三意社”了 。在柏树林街道办事处,55岁的老西安李相如向采访人员描述了当年三意社的红火场景 。他从小在骡马市长大,“三意社”在他的童年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说:“小时候,我们看从不掏钱,每到晚上10点多,剧院就有‘把把儿戏’,就是快散场的时候,不收票,欢迎大家免费去看 。”除了三意社,骡马市还有越剧团,附近还有木偶剧团,以及东木头市的尚友社,可以说,骡马市曾是西安市文化娱乐的集中地带 。
“其实,现在想想,五六十年前的骡马市,虽然不及后来服装市场时的热闹,可也算得上是西安市早期的,集吃、喝、玩、乐、购物为一身的娱乐休闲大街 。”采访中,七十多岁、在骡马市附近居住了四十多年的钱光表老人如此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骡马市大街 。
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翟仁武先生,也是一位老西安,他告诉采访人员,对于许多老西安来说,骡马市的小吃也是难以忘怀的 。曾经的骡马市里,饭馆小吃店非常多 。其中,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乐意合作食堂”,让许多西安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相如说,乐意合作食堂,是由解放前骡马市的几家小吃店合并而成的,属于公私合营的小吃店,就在三意社的近邻 。这里可以说是汇集了陕西的各种特色小吃 。李相如对当时的吃食津津乐道:“早上是油条、豆浆、包子、镜糕 。白天时则供应各种小吃,还有员工食堂 。到了晚上,从三意社看完戏出来的人们,大多都要来乐意食堂吃顿夜宵,我记得乐意食堂晚上的夜宵有荷包蛋、炒凉粉、馄饨、稠酒等等,尤其是他们家的稠酒,很有名、很好喝,都是自家纯手工制作的 。”钱光表老人,也大爱乐意食堂的稠酒,他说:“我就常去他们家喝稠酒 。”“文革”时,由于骡马市改名为工农街(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乐意食堂也改名叫“工农食堂” 。“文革”之后,工农食堂还经营过一段时间 。
过去,骡马市街的北头还是比较热闹的,许多饭馆也集中在这一代 。据说,从解放前起,骡马市的饭馆就已经很齐全了,不仅有经营豆面糊糊、胡辣汤、饸饹等的小吃店,还有西餐馆 。店家有本地的,也有从河南、山西来的外地人 。街面上还有说书的摊子,变魔术、耍把戏的艺人 。今年90岁的蔡津东老人,至今还记得西安刚一解放,自己初到此工作时,与朋友在骡马市的一家面馆里,吃过一种叫做“猴耳朵”的面食,蔡老人说:“猴耳朵很像我们平时说的揪面片,只是把面片揪得很小很小,就像小猴子的耳朵一般 。”
解放后,骡马市有一处地标性的高楼,也是当时骡马市唯一一座楼房,就是曾在全国都很有名的东亚饭店 。钱光表老人说,1956年,为了支援西北,政府从上海迁来了东亚饭店、越剧团,以及克利西服店,而这几个单位,都落户在了骡马市 。
曾经的东亚饭店,专门经营上海菜,在西安可谓是无人不知 。李相如的家就曾和东亚饭店“对门子”,他对东亚饭店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候,东亚饭店是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共有五间门面,由北向南依次是照相部、服装洗染部、正餐部、小吃部、理发部 。”
而骡马市里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型的旅店 。李相如还记得自家隔壁就开着一家“同心旅社”,“这家旅社一直经营到2001年改造之前,”他说,“解放后,这里的小旅店有增无减,记得最清的,是有一家‘农民旅社’ 。”从解放前起,骡马市就是西安小旅店的集中地区 。这些旅社都不贵,面向广大群众,条件好一些的,就辟出一个小方格算是单间,条件差一些的,就是大通铺,通铺一人每晚仅收两角钱,二人房间八毛和一元不等 。
戏院、饭馆、旅店,骡马市都全活儿了,对于曾经的老西安来说,泡茶馆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曾经,骡马市里的茶馆也不少,常来泡茶馆的大多是些老主顾,每到闲暇时,大家来到茶馆喝喝茶、谝一谝、下下棋,自得其乐 。
除此,西安市最好的服装店之一“克利西服店”,也在骡马市 。李相如和钱光表告诉采访人员,克利西服店就位于骡马市和东大街交汇处的东口,拥有四层门面 。克利西服店后来改名为“人民服装店” 。李相如说:“那时我家就紧挨着人民服装店 。东大街是人民服装店的正门,骡马市的侧门则是他们的来料加工部和车间,店里有许多上海的技师,手艺非常好 。”
几十年前的骡马市里早已没有了骡马交易,然而却有几家车马店 。这些车马店租赁车马,专供婚庆所用,同时还配有西洋管乐队 。而骡马市的商铺还远远不止这些,李相如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骡马市的商铺就有食堂、茶馆、小旅社、小诊所、石头铺、皮匠铺、麦秸铺(过去烧火做饭都要用麦秸)、箍缸铺(在没有自来水的世代,家家户户都要用水缸存水,缸容易裂缝,就用麦草编成麻绳,把缸箍紧)、印染铺、油画铺等等 。曾经的骡马市所经营的项目,可以说是衣、食、住、行,样样齐全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骡马市发展成为西安市中心商业圈内繁华的服装一条街 。
骡马市 时代变革中书写商业传奇
【陕西西安骡马市】 走过了数百年历史岁月的骡马市,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迎来了它又一个繁荣的商业时代,只不过这一次,让骡马市出名的不再是“土气”的骡马,而是各种潮流服饰,服装变成了骡马市的新名片,让这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
改革开放前,这里曾一度是“黑市”
骡马市的繁华与名气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83年政府正式创办骡马市服装市场之前,这里便已经是西安市内个体商贩的云集之地 。然而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骡马市曾一度是西安市个人私下交换、买卖物品的“黑市” 。在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办事处,55岁的骡马市老住户李相如告诉采访人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骡马市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流量多,这里逐渐成为人们私下交换粮票、工业券,以及生活用品等的市场,文革初期,还有人来这里买卖纪念章,而在当时,这些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投机倒把’ 。”李相如说 。人们只能暗中偷偷摸摸地进行,所以,当时在骡马市进行的这种交易,又被称作“黑市” 。
其实,所谓的黑市交易,往往就在骡马市诸多的小茶馆中进行,人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进行交易 。后来,骡马市的“黑市”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有些人甚至在这里交换起收音机、自行车等物品 。李相如说,据他亲眼所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骡马市还曾是随身听、太阳镜等时髦物品的买卖市场,看来,从那时起,骡马市便已经成为引领流行潮流的地带 。后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骡马市逐渐演变为西安市内一个规模较大的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 。而当时的人们还想象不到,不久之后,这里会成为西安市最热闹的商业街 。
买服装,一定要去骡马市
骡马市商业街的兴起,与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繁荣分不开 。改革开放后,由于骡马市临近东大街,周围又聚集了许多居民区,所以,这条街上逐渐出现了卖小吃、卖菜的个体摊贩 。今年78岁的钱光表老人,退休前在碑林区委、区政府工作,在柳巷居住近四十年,对骡马市的发展变化非常了解,说起曾经的骡马市,钱老最感慨的就是这里的方便:“几乎天天都在这里买菜,还有各种小吃,生活小用品,一出门就能买到 。”
后来,开始有一些大胆的个体商贩,在这里卖起了服装,而且挣到了第一桶金,慕名而来的个体商户越来越多,骡马市便迅速成为了一条汇集服装、鞋帽、饰品、箱包以及生活小百货、小吃等为一体的繁华街道 。
1983年,西安市碑林区政府在此创办了骡马市服装街,将分散凌乱的个体摊贩组织起来 。骡马市便成为西安市最早的一处服装市场,钱光表说:“骡马市火起来以后,康复路、文艺路、李家村等服装批发市场才逐渐建立起来,而骡马市则一直保持着自己以零售为主,走高档路线的特色 。”
“骡马市服装城”的牌子很快便火了起来,之后的近20年里,这里成了西北地区知名的服装经营、批发集散地 。“骡马市”也几乎成了时尚服饰的代名词,成为当时西安时尚青年男女们的前沿阵地 。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翟仁武也是个老西安人,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市的时髦青年,基本上都是由骡马市打造出来的 。”而骡马市也成为时髦青年聚集的地方,一些时下流行的观念、语言、着装等都在这里寻得见踪影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骡马市已经俨然成为了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流行风向标,沿海地区刚出的新款,没几天便能在骡马市见到 。喇叭裤、牛仔裤,墨镜、丝巾、各种饰品……这些当时的潮流玩意儿,在骡马市都能买得到 。骡马市的服装,不仅种类多、样式新,比起正规商场,价钱又便宜,而与服装批发市场比,款式和做工都要好很多 。翟仁武说:“过去,大家聊起来,问你的衣服在哪儿买的,如果你回答是在骡马市买的,别人就会特别羡慕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西安人,几乎每个人都在骡马市买过衣服,或者生活用品 。”
那时,骡马市服装城内的摊点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道路两旁的正规店铺,通常价格较高;其二是道路两边摆摊设点的摊贩,这里往往上货快,价格低,受到人们的青睐;另外,到了晚上,马路中间还会摆起一些小货摊,卖些化妆品、装饰物之类,花花绿绿的,种类繁多,在这里往往能淘到许多新潮的东西 。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骡马市每天的客流量在6万~10万人次 。红火的生意使骡马市内形成了“一摊难求”的局面 。钱光表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在骡马市租一个1米来宽的摊位,价钱都在千元以上,地段稍好的,价钱甚至高达2000元 。尽管如此,想抢到一个骡马市里的摊位,仍然相当困难 。
曾经的骡马市,不仅仅是服装市场,还是一个有着“一日三市”的立体市场 。钱光表说,每天早上凌晨四五点,菜贩便赶来这里摆摊设点,此时的骡马市,便成为了蔬菜交易市场,附近的住户都要在这里买菜,城里的一些饭店、酒家也来此采购,各种新鲜蔬菜,猪肉、禽蛋等应有尽有 。除此,在这里还能买到豆浆、油条、甑糕等小吃、早餐 。
早上9点一过,菜市结束,骡马市的服装市场便开始了,这是骡马市一天最主要的市场 。服装市场一直要持续到晚上,每当夜幕降临,骡马市热闹的夜市又开始了 。夜市的热闹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白天的服装市场,许多下了班的青年男女,纷纷来到这里,逛夜市的年轻女孩儿尤其多,因为夜市里能买到各种新潮的生活用品、小玩意儿、化妆品,此外,服装、鞋包也都应有尽有,上百个摊位“拥挤”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操着不同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夜市里也有馄饨、凉皮等小吃,逛累了还能坐下来歇歇脚,吃点东西 。
骡马市一日三市的热闹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年骡马市改造前 。在这一带居住了近四十年的钱光表老人对曾经骡马市的“一日三市”感情很深,他说:“以前,每天早上我们都要在这里买菜、买早点,平时还能在这里买衣服,在这里买的钥匙扣之类的小玩意儿更是多,晚上还能来夜市溜溜弯儿,就算是不买东西,逛一逛也很有意思 。”
造就了西安市第一批“万元户”
繁华热闹的骡马市,曾一度成为“西安个体户的摇篮”,一批又一批的个体经营者在此打拼过,在骡马市的辉煌时代,这里每天都涌动着巨大的人潮和商潮,这条不长的街道,不仅圆了许多青年人的时尚梦,也造就了很多富翁 。第一批进驻骡马市的商家们有很多都在这里发了家,坊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市的第一批“万元户”就诞生在骡马市 。
李相如说,据他了解,在骡马市做生意挣了大钱的,有许多都是南方来的老板 。钱光表也说:“骡马市服装生意的兴起,与温州、福建等地来的南方商人的参与不无关系 。由于这些南方商人熟悉货源渠道,又有经验,一下子就把骡马市的档次给抬起来了 。”
翟仁武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西安的第一部“砖头块”大哥大,就是由在骡马市做生意的温州商人拿的 。后来,另一位在骡马市做服装生意的福建石狮商人,也拿了一部大哥大 。“那时,一部大哥大的价钱在1万元左右,而当时西安市普通市民的工资,也就是200多块一个月 。能用得起大哥大的人,在老百姓心里,都是非常有钱的人 。”翟仁武说 。
不过,在骡马市发家的大多是先期进驻的商家,后来,骡马市的名气大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意便不太好做了 。李相如告诉采访人员,他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服装生意:“由于家住骡马市街,在骡马市服装生意火起来之后,我家的门面房相继出租,看着服装生意那么火,我自己也隔出一小间,做起了生意 。但是,等我做生意的时候,骡马市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大了,主要是竞争太激烈 。而且,做生意非常辛苦,我也有自己的工作,也就没坚持下去 。”
随着西安经济格局的变化,到2000年左右,延续了近20年的骡马市服装市场,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迅速提高的消费需求,狭窄凌乱的街道形象,也亟待改变 。2000年,政府开始对骡马市立项改造,期间1237个单位、住户迁出 。经过数年的改造,到2007年,骡马市商业步行街全面开街 。
几百年来,骡马市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着西安的发展,而“骡马市”三个字,也深深地印入了西安人的心里 。
骡马市街道两边的小巷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分布在骡马市街道两边的小巷有些已经消失了 。通过采访一些老住户,采访人员了解到,骡马市街道两边,曾有五条巷子 。路东从北向南,依次是东水车巷、西柳巷、娘娘庙巷(马王庙巷)、戴家巷、路西则是解放市场 。
东水车巷得名于1936年时巷内的水井,1972年,因为与南院门的水车巷同名,此处改名为东水车巷 。骡马市老住户李相如曾在东水车巷居住,据他回忆,东水车巷是条死胡同,巷子尽头是三意社的偏门,沿着水车巷向里走,分别是长发祥的后门,还有西京照相馆 。
明代,西安就有了“柳巷”,以其西端水池旁植柳树而得名 。柳巷又分东、西、南、北、中五条,而其中的西柳巷则连通着骡马市 。
据李相如回忆,骡马市路东第三条巷子名叫“娘娘庙巷”,是条非常小的死胡同 。而另有网友回忆说这里名叫“马王庙巷” 。有关这两个名字,采访人员都没有查到文字记载,所以暂时无法定论 。
路西则是解放市场,东起骡马市,西通南大街,北临东大街,是西安曾经的商业文娱区 。解放市场街道,现在依然存在 。
这些小巷子中,许多消失了,不过,现在兴正元广场内部,有许多通道,仍然是沿用过去的老巷子所在地 。
- 陕西西安大麦市街
- 西府五六十年前的儿歌
- 西安灞河石梁桥的来历
- 陕西神木饮酒习俗
- 陕西商南山歌
- 陕西商洛孝义第一品:孝义柿饼
- 陕西柞水周氏家族拜神子民俗
- 陕西商南孝歌
- 陕西旬邑人把祖母叫“叭”
- 陕西旬邑订亲回答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