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李鸿章的故居

生于合肥 , 葬归故里的李鸿章 , 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 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 号少荃、仪叟 , 别名李中堂、章桐 , 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 封爵一等肃毅侯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 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 ,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鸿章在签完《辛丑条约》后吐血不已 , 最终病死 , 谥号文忠 , 追赠太傅 。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 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布局整齐 , 结构严谨 , 雕梁画栋 ,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 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1998年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故居面南背北 , 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 , 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 , 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 , 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 。改革开放后 , 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 , 在原地修复重建 , 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 , 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 , 行数步即到过厅 。厅正中是座屏风 , 上方高悬一块匾额 , 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 , 钧衡 , 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 。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 。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 , 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 。
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 , 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 , 现兼作展厅之用 。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 。展览分“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 。
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 , 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 , 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 , 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 , 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
中厅又称福寿堂 , 堂高9米 , 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 。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 , 房梁全是斗榫 , 不用一枚钉子 。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 , 寓意吉祥(象) 。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 , 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 , 清雅疏阔 , 青砖漫地 。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 , 摆有一只古钟 , 左边一面镜子 , 右边一面屏风 , 寓意这具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 。中厅的正中 , 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 , 木柱的一左一右 , 各为一个开间 , 加上东西两面厢房 , 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 , 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东厢房是书房 , 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 , 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 。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 。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 , 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
推开把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屏门 , 即是典雅古朴的小姐楼 。楼与前院中间有道墙 , 墙中间的门 , 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 , 二门不迈”的二门了 。墙门把小姐楼与外界严密隔开 。男子严禁进入二门半步 。小姐楼又叫“走马楼” , 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 。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 , 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 。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 , 放在红木梳妆台前 , 古色古香 。
【安徽合肥李鸿章的故居】 小姐楼造型独特 , 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 , 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 , 上承天光 , 下接地气 , 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 。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 , 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 。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 , 但光阴荏苒 , 后花园早已湮没 , 无法恢复 , 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