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因其与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寺同为主祀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 。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
南普陀寺它以上千年的历史和创办中国最早的佛教学府而闻名,是福建省厦门市的标志性景点 。南普陀寺依山而建,寺前的碧荷池绿水盈盈,映衬着精致气派的天王殿,一派南国古刹的美丽景象 。
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 。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 。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
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 。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 。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 。
五老峰
五老峰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五老凌霄以其挺拔秀奇著称 。山上林木蓊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岩泉清冽盘旋曲径,直上颠峰亭台,放眼海天深处,碧波荡漾,巨轮轻艇往来如梭 。环视鹭岛新姿,绿树掩映,层楼大厦参天 。俯瞰足下,梵宇琳宫浮现于云雾缥缈之间,恍若置身蓬莱仙阁之上,飘然欲仙,乐趣无穷 。真不愧为鹭岛名山藏古寺,梵宫胜景纳游人 。
天王殿
1925年会泉法师住南普陀方丈时重建,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五间,前有红漆大门,后无墙 。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 。
大雄宝殿
1932年转逢法师重建,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金碧辉煌 。供奉三世尊佛 。
大悲殿
1930年太虚法师重建,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后于1962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木构式 。供奉观音菩萨 。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一带的传播基地 。南普陀的几任住持,在中国佛学界都享有盛誉 。1927年起任南普陀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的太虚法师,曾到南洋、欧美各国讲学、传道,影响很大 。而且他提倡的佛教改革,团结教派,也很有成效,为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也使南普陀寺的声名在海内外广为传扬 。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南昔陀寺一度成为海内外佛教交流的中心 。诸方来寺视察、朝参、访问的高憎大德和佛教界知名居士,络绎不绝 。南普陀寺香火旺盛,进香者与游人络绎不绝 。南普陀寺内千手观音工艺精绝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 。庙宇周围保留众多名人题刻,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 。南普陀寺后往上就是五老峰,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