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传入后,经与中国文化长期融合,逐步趋向中国化,其重要标志就是弥勒佛造像为五代十国时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尚所替代 。
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其有两种身份,即现在为菩萨,未来将接替释迦牟尼佛之佛位 。其形象多样,最常见的是五代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俗称布袋和尚)形象 。
布袋和尚,又名布袋弥勒,原名契此,历史上确有其人,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现浙江宁波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 。据《宋高僧传》记载:释契此,浙江四明人 。身体肥胖,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却又是空的 。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时人尊称其为弥勒转世 。
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布袋和尚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至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很多寺院的弥勒殿都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是布袋和尚最好的诠释 。
宋代以后,佛教向深入发展 。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更为浓厚,佛教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士崇奉佛教者比比皆是,上自皇室、公卿官僚,下至普通平民百姓,信仰佛教蔚然成风 。这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的弥勒佛化身形象与早期端庄秀美的弥勒上生菩萨像及庄严静穆的下生成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且这一佛祖形象的出现,说明宋代以后佛教已深深融入到了世俗生活 。
弥勒与奉化的渊源传说
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于2008年11月在奉化市溪口镇雪窦山建成,大佛总高度56.74米,为全球最高的铜质坐姿弥勒佛造像 。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以传说中奉化布袋和尚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宽容自在的基本形态为造型,是典型的中国化弥勒佛像 。
史料记载,布袋和尚,名契此,自号长汀子,唐末五代时奉化僧人 。他形体肥胖,蹙额大腹,居无常所,语默无常,能示人吉凶,且能知天气晴雨 。因为他常以仗荷一布袋,故人称布袋和尚 。后梁贞明三年(917)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坐化,肉身葬于城北封山佛塔亭 。
布袋和尚圆寂后,人皆以为他是弥勒转世,被奉为大肚弥勒佛 。北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首先在寺内塑布袋和尚像作弥勒佛像供奉 。此后,汉地佛寺也都把印度天冠弥勒像改为中国化布袋弥勒佛像 。千余年来,奉化被称为弥勒应迹圣地 。
布袋和尚传说
布袋和尚,名“起此”,法号“契此”,自号“长汀子”,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
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记载很简单,但在奉化流传的许多故事,描述了他的聪明智慧、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和品德 。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 。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 。据说唐朝时,宁波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 。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 。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
布袋和尚喜好田间劳作,最好与人打赌取乐 。有次与人比赛插秧,谁输了谁请吃夜饭 。四位农夫手起手落,不一会儿田中就绿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输了,他却呵呵笑着,高声吟诗: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
大伙一听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 。“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水中天”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 。“六根”不光是说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经指的眼耳、鼻、舌、身、脑,“稻”与佛“道”又谐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不仅描绘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辩证的哲理 。人们在琢磨的时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乐呵呵地插完秧苗 。
布袋和尚交友带着三分侠气,为人存有一片素心,他在圆寂前,说了四句《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毕,即在青石上端坐而逝 。后人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布袋和尚与弥勒文化】 这位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时常劝化人们要忘却烦恼,宽却肚皮 。他也时常手持藜杖、撒履闲行,应了佛法中的“万法本空”之意 。
后代文人崇敬这位可敬的大师,提写了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首妇孺皆知的句子赞颂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旷达襟怀 。
试问尘世间,谁未做可笑之事,谁又能说自己不是可笑之人 。宽厚的佛祖,曾几何时讥笑过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何时不是以悲悯之心,善待芸芸众生,这等境界后人自是望尘莫及 。
《佛祖统记》所载布袋和尚传记
南宋志磐所著《佛祖统记》卷42所载布袋和尚篇幅虽少,但却加入了《景德传灯录》所没有的记载,且和后世所见的布袋和尚像构图有密切的关系 。如十六群儿(注:到昙噩的《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十六小儿增为十八)哗逐布袋,并争掣其袋的典故;以及蒋摩诃见其背上有一眼的典故等等 。其文曰:
四明奉化布袋和尚于岳林寺东廊坐磐石上而化,葬于封山 。既毕,复有人见之东阳道中者,嘱云:“我误持只履来,可与持归 。”归而知师亡 。众视其穴,唯只履在焉 。……有十六群儿哗逐之,争掣其袋 。或于人中打开袋,出钵盂、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撒下云:“看!看!”又一一拾起,云:“者个是什么?”又以纸包便秽,云:“者个是弥勒内院底!”尝在路上立,僧问:“什么?”师云:“等个人来 。”曰:“来也!”师于怀中取一桔与之 。僧拟接,复缩手云:“汝不是者个人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放下布袋,叉手立 。僧云:“莫别有在?”师拾起布袋,肩上,行 。因僧前行,抚其背 。僧回首,师云:“与我一钱来!”尝于溷所示众云:“化缘造到不得于此大小二事!”郡人蒋摩诃每与之游 。
一日,同浴于长汀,蒋见师背一眼,抚之曰:“汝是佛!”师止之曰:“勿说他人!”师常教蒋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故人间呼为“摩诃居士”云 。师昔游闽中,有陈居士者供奉甚勤,问师年几,曰:“我此布袋与虚空齐年 。”又问其故,曰:“我姓李二月八日生 。”晋天福初,莆田令王仁煦于闽中见之,遗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俱不识 。”后人有于坟塔之侧得青瓷净瓶,六环锡杖,藏之于寺 。
《景德传灯录》所载《布袋和尚传》
成书于1004年,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在《宋高僧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若干典故 。其文曰: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 。入鄽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酰醢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 。尝雪中卧而去 。先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 。
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 。”曰:“道得,即与汝一文 。”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放下布袋叉手 。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 。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 。”曰:“来也来也 。”(按:归宗柔和尚别云:归去来)师曰:“汝不是这个人 。”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和(按:和,宋玉元明作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凡非圣复若乎(按:非凡非圣,玉作非圣非凡) 。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图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悉诸处不闻声 。”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覩人少,问路白云头 。”梁贞明三(按:三,元作二)年(917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化 。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现存 。
按:道原的记载十分重要,补充了一歌二偈,四次问答,特别是写下了布袋和尚示灭的时间、地点和临终前说偈的情况和内容,说明“竞图其像”缘起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其肉身那时安置在岳林寺东堂 。《宋高僧传》所述布袋和尚示灭之年为“天复中” 。唐朝五代时“天复”年号有二,一个是唐明宗所用,计3年,即公元901-903年;一个是前蜀王建所用,计7年,即901-907年,与布袋和尚在世时间相比,似乎早了一些,因此,有人说,“天复”恐“天福”之误 。天福是后晋高祖年号,计6年,即936-942年,但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不符 。
《宋高僧传》所载《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
最早记载布袋和尚传记的文献,是成书于北宋初年(988年)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 。此书卷二十一中有《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其文曰: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 。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 。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醢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 。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 。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 。人言慈氏垂迹也 。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 。”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 。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 。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 。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 。水潦,则系湿草屦 。人以此验知 。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 。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 。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 。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
- 五 关于酒的诗
- 晋商文化与晋商精神
- 江西南昌传统民俗与节庆
- 绿豆汤的功效与禁忌
- 广东顺德冰玉堂与自梳女
- 华胥梦与黄粱梦
- 欧阳修与梅尧臣的真挚情意
- 山东青岛老四方的节令与风俗
- 葡萄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邓小平与成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