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武术家
01、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名医 。
他创编的五禽戏被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武术套路,因此也有人把华佗称为中国武术的创始人 。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汉族,身高约合现今1.61米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
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 。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 。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 。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 。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
02、岳飞:(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与祖逖齐名 。传说形意拳就是由岳飞所创 。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 。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 。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今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南宋抗金名将 。传说形意拳就是由岳飞所创,不过近年来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 。尽管如此,岳飞仍不失为一位武术家,因为少年时他就拜同乡周侗(也是当时宋朝有名的武术家)为师习武 。
03、张三丰:明代武当山道士,武当拳的创始人 。
曾一人击退匪徒百余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请他入朝为官,被他婉言谢绝 。
张三丰(生卒不详),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 。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 。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
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自称张天师后裔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 。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 。时隐时现,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 。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 。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 。收入《道藏辑要》 。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 。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 。(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 。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 。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 。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 。从此,道教日渐衰沉 。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
04、王郎:螳螂拳的创始人 。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说法为:明末清初时,山东人王郎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分为了几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暴发力及寸劲最多 。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 。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 。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 。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 。扣者如钮扣之扣 。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 。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 。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 。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 。
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 。"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 。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 。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 。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 。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 。其短有肩肘胯膝 。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 。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 。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 。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 。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 。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 。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 。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 。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 。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 。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 。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 。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 。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 。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 。怎练怎用 。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 。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 。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 。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 。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
功力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01)抓铁球练习 。
02)抓坛子练习 。
03)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04)拧千斤棒练习
05)拍打座沙袋练习
06)皮条练习
07)插小豆桶练习
08)打踢吊沙袋练习
09)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 。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
而另据青岛、烟台等地专家经近30年的考证,目前得出另一个的结论:螳螂拳源自崂山 。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介绍,螳螂拳已有300余年历史,并先于太极拳传出国外,自1990年以来,就不断有“海外螳螂拳”到崂山归宗,但武术和学术界对螳螂拳发源地一直多有争议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关专家就开始对螳螂拳发源地进行考证,历经30年,到最近基本达成了一致,即螳螂拳源自崂山 。
螳螂拳创始人王郎,原名于七,是明末清初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和武术家,在胶东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化名王郎,潜至崂山华严寺出家,法号善和,创立了螳螂拳 。
05、陈王廷:明代将领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创始人,同时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的是明末的陈王廷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捶一路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氏的影响很大 。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民间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去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吸取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可见其吸收拳种之多 。
《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圆领而腰带的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 。明人长服束腰,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 。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 。称作"懒扎衣"者,表示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 。戚氏"懒扎衣"歌诀所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所制拳谱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歌诀文辞 。陈王廷造拳的创造性成就,是结合了导引、吐纳,使能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 。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问题 。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
陈王廷《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是指的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 。到18世纪末叶,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畲据以发挥太极拳推手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阐累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柔刚相济、快慢相间、蓄发相变为原则,始终贯穿有缠丝劲,并以内劲为统驭 。这些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廷所造拳套,经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这一代,陈氏已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亦即今日尚在传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 。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即是直接从陈长兴这一代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演变而来 。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长短句》词一首和《拳经总歌》 。《长短句》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诌勿用,忍让为先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 。常洗耳,不弹冠 。笑刹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 。参透机时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熊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不是神仙,谁是神仙?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
太极拳今日风行国内,在疗病保健方面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并已引起国际体育界、医学家的重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在继承、整理和研究祖国武术方面有不少贡献 。陈王廷生卒年份虽不可考,但据理推算,太极拳的创造,当在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 。
06、张松溪:武当松溪派创始 。
“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 。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 。徽宗召之,道梗不前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 。
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谨,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 。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 。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 。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 。松溪避匿不出 。少年怂恿之,试一往 。见诸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 。僧知其为松溪也,遂求试 。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闻 。许之 。松溪袖手坐 。一僧跳跃来蹴 。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 。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 。众僧始骇服 。
尝与诸少年入城 。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 。幸一试之 。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斤者,累之 。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如此 。
松溪之徒三四人 。叶近泉为之最 。得近泉之传者 。为吴崑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 。皆各有授受 。崑山传李天目、徐岱岳 。天目传余波仲、陈茂弘、吴七郎 。云泉传卢绍岐 。贞石传夏枝溪、董扶舆 。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 。而思南之传 。则有王征南 。征南名来咸 。为人尚义 。行谊修谨 。不以所长炫人 。
盖拳勇之术有二 。一为外家 。一为内家 。外家则少林为盛 。其法主於搏人 。而跳踉奋跃 。或失之疏 。故往往得为人所乘 。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 。其法主於御敌 。非遇困危则不发 。发则所当必靡 。无隙可乘 。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髮爽者,其尤秘者 。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 。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盖此五字 。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勇严云 。”
07、戚继光:著有多部武学巨著,世人誉为“戚家军” 。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原籍河南卫辉 。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
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 。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 。旋进参将 。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 。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 。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 。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 。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 。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
08、武术家甘凤池:清初著名武术家 。
康熙、雍正年间,大江南北以拳勇武艺名噪者有八人,甘凤池是其一也 。甘为南京人氏,生卒年不详 。其貌短小精悍,鬓髯如戟;他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十几岁时,就以武艺和武德,名扬四海 。据说他手握锡器,能使溶为汁,从指缝中流出 。《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击虎 。
甘凤池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 。江湖人称“江南大侠”,箸有“花拳总讲法” 。甘凤池年青时听说拳家多出浙东,便离开金陵,只身来到四明山 。其中浙江馀姚城有位内家拳家黄百家,是着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之子 。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曾招募义军进行过武装抵抗 。明亡后,他要求黄百家举业习武,继承自己的抗清主张 。黄百家听说县城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便特意访问,经过一番试炼,百家收甘凤池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一一传授给他 。三年过后,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说:“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你练就一身武艺,要为人民仗义行侠,正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后来甘凤池又拜一念和尚为师学习少林拳法,并开始他一生行侠仗义、行医济世的传奇 。
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写了义士凤鸣岐凤的很多故事,如有一个故事讲,凤鸣岐替人向当铺要债,店主避而不见,凤鸣岐靠柜台外柱子上,两手背剪着,身子一扭,那柱子就离地歪在半边,一架厅檐就塌了半个,砖头瓦片纷纷打下来 。有道是“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要债的英雄”,店主不得不如数奉还 。《儒林外史》上的凤鸣岐,为救会过一面的万中书,从南京跟到杭州,为其料理 。大堂上,他甘心受夹棍刑,终救人而不图报 。足可见甘凤池的武艺和品德了 。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雍正御极,屡严令天下督抚捕逮甘凤池等甚急 。雍正朱批谕旨中,犹可见其略 。其竟弋获与否,则不可得而考矣 。”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给雍正的奏折说:“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 。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 。”而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至于甘凤池的归宿,清人王友亮着《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馀,终於南京故乡 。
09、董海川:八卦掌创始人 。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嘉庆二年(1797年)出生于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 。他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秉性刚直,疾恶如仇 。终日钻研文武两途,凡家传武功,一点即通,且能举一反三 。
一次,董海川来到辽宁,见一个道童在青石上练习穿掌,感到新奇,与之较量,竟败于小道童手下,于是拜童子之师毕澄道长为师,经过长期潜心研习,利用道家八卦图中的无极圈和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即八卦方位),从其变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 。他善于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充实自己,他的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成为八卦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
董海川下山后,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作过许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乃自宫为寺人 。后来投奔京师肃王府,任司膳太监 。一天王府大排筵席,大听宾客如云,一般侍者无法行动,而董海川运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耸容穿行,举座皆惊,人们这才知晓他身怀绝技 。
由于董海川爱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师携带手枪悄悄来到他的居室窗前 。刚刚举起手枪 。董海川已从打坐之处一跃而起,一掌将对方击与数丈之外 。光绪六年,董海川无疾而终 。
01)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家史
董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山西省洪洞县,董俊曾任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之职,明朝初年迁居河北藁城,其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到第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开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 。第十五代董宪周幼读诗书,并请众多名师学武,“必尽其术而已”,“艺既成,威名震河朔” 。董海川较董宪周年纪稍小 。董海川之祖父董博轩携家迁居朱家务村后,至今已有八九代人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其父董守业共得三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 。董海川与董宪周长时期形影不离,经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之间,串学访友于名武场,这对于董海川过早步入武林,同时对董海川以后创编八卦掌奠定了基础 。据文安文史资料和雄县县志记载得知,董海川家族中,许多人均为武将,“将帅门第,武功渊源,机因实非虚言” 。
02)董海川的出走、更名与南游
董海川的父亲以务农为主,家中生活不富裕,而董海川不喜做农务,嗜武成性,每天均在外练武、游学,夜晚常越墙而归,因而引起继母和父亲的烦感 。1810年(嘉庆十五年),文安县遇大灾,颗粒不收,使继母和父亲对董海川的不满进一步加剧,以后几年中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由于董海川从小步入武林,一身正气,爱管人间不平之事,因而坏人惧之,好人爱之 。董海川的许多义举曾博得一位的姑娘爱慕,但在封建时代,必然会引起非议 。董海川决心以武艺考取功名,便离家出走,并发誓不挣很多钱,不取得功名绝不回家 。
董海川从此离家出走,他先到雄县开口村,后来到京城(北京)以求取功名 。谁知到京城(北京)后方知北方乃武林高手云集之地,董海川与人比手均败北,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因无面目回家见父老乡亲,他决心走遍名山大川、广学各家武艺 。为了不给家中招惹麻烦,他决定隐去父母所定之名“明魁”二字,起字号为“海川”,因而海川二字一直流传至今,而许多人不知董海川的正名叫董明魁 。“海川”二字,即容纳百川之义 。董海川从此开始云游四方,到一处,学一处,访一处,他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 。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 。
经过近30年的求索,董海川五十岁左右时,他已将许多种拳术及佛家、道家的练功方法集于一身,其功夫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具有了许多特意功能 。在那段时间,董海川创编出一种新的武术拳路,最初定名为转掌 。当然,过去对董海川的师承问题有过不少种说法,其中不乏有离奇的神秘色彩,但都经不住考证 。
03)董海川进京首传八卦掌
海川约于1855年复来北京,入宫当差 。因多年习武,时露英气,引起宫内猜疑,后改在肃王府当差 。董海川常在夜晚无人时练功,后被王府总管全凯亭发现 。全凯亭略懂武功,有意经常接触董海川,几次靠近董海川身体都靠不着,方在董海川武功深厚 。一次在肃王庆贺寿日集会之时,组织武术表演与比手 。董公当时负责肃王茶差,而比武场又被王公大臣家眷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肃王要茶水,董公无法入内,情急之下,便腾空跃起,八步凌空,以众人之头上越过,到肃王前献茶 。这一举动惊动了在场所有人员,肃王命其献艺,董公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演示了自己创编的转掌,即八卦掌,在场的武林高手无不惊讶 。当时在肃王府任武术总教师的沙回回提出与董海川比手,败北遭免职,沙回回即拜董海川为师,又行刺董公未遂,潜逃 。肃王任命董海川为王府武术总教师,封七品领衔、护院总管,京都武林为之震动,比武投师者络绎不绝 。董海川此时在北京首传八卦掌 。凡与董海川比武者匀败北 。
后来,号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与董海川先生比武后也说: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先生很难 。二人以后结为好友 。当时在善扑营任教头的尹福先生经人介绍与董海川先生比武,只一手尹福先生即败北,立即啊头拜师,从而董海川先生名声大震 。以后,程庭华、史计栋、全凯亭、梁振圃、刘德宽及达官贵人、公子王孙几十人陆续拜在董公门下,从此董公开始广泛传播八卦转掌 。
04)早期八卦掌在南北城的发展
董海川开山门收徒之后,碑上有名者五十七人,未上碑者不计其数 。八卦掌在公子王孙、达官贵人及一般练武者中影响极大 。投师者多带艺拜师,董公都因材施教,各授其技,基本功、转掌不变,再根据每个人原来所学武艺进行指导改进,这样便为以后形成尹式、程式、梁式、樊氏等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打下了基础 。八卦掌很快风靡北京,波及全国 。以号称镯子尹——尹福、眼镜程——程庭华、贼腿史六——史计栋、煤马——马维祺估衣梁——梁振圃、樊疯子——樊志勇、大枪刘——刘德宽、花杆宋——宋永祥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著名弟子逐渐名扬京城及全国 。尹福先生和程庭华先生先后创办了南场和北场两个武场 。南场是程庭华先生创办的,北场是尹福先生创办的 。南场所传八卦掌后称为程式,北场所传八卦掌后称为尹式 。程尹两式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广为流传 。第三代门人多为官吏和商人以及公子王孙、达官贵人 。
尹福先生以教官吏为主,他还曾为光绪皇帝武术教师,并担任慈禧太后的护卫 。程庭华先生、梁振圃先生、刘德宽先生、刘凤春先生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先生、张兆东先生结为八拜之交,形意拳界曾掀起了学习八卦掌的热潮,李存义、张兆东等先生后来也成了八卦掌名家,而他的弟子中,如黄柏年先生、姜容樵先生、韩慕侠先生、李子杨先生都成八卦掌名家,承传八卦掌并著书立说,从而促进了八卦掌、形意拳两大拳种的大团结,形成了八卦形意不分家的传说佳话 。这些都对八卦掌的发展、普及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煤马马维祺先生功夫精纯,名噪京城,他与人比武从未输过,但他性情暴躁,比手伤人最多,他的功夫深受董公喜爱,可惜29岁早亡,后无传人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生生于1797年,于1882年与世长辞,享年85年,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 。
10、杨露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
杨露禅(1797--1872),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 。河北省永年县人 。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 。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 。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 。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 。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 。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 。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 。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 。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 。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
二、中国近代十大武术家(按名气和实力排名)
01、王子平:回族武术家 。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大力士”“神力千斤王” 。击败包括周游四十六国无对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 。影片《武林志》就是以他为原形 。
02、霍元甲:精武体育创始人,孙中山曾为他题词尚武精神 。
03、孙禄堂: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曾同时击败五位日本武士 。
04、杜心武:自然门创始人,曾做过孙中山的保骠 。
05、王子斌:又名大刀王武,回族武术家,擅长大刀,同时也是谭嗣同的老师 。
06、韩慕侠:世界上第二个击败康泰尔的著名拳师 。
07、顾汝章:一代铁砂掌大师 。
08、霍殿阁:著名八极拳师,曾击败当时在中国东北所有的日本武士而成为末代皇帝浦仪的保镖 。
09、黄飞鸿:清末广东著名武术家 。
【中国古代十大武术家】 10、程廷华:董海川的弟子,八卦掌传人 。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人物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花果草木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鸟兽虫鱼
- 古琴曲《流水》欣赏
- 邢夷始制墨 墨的发展史
- 陕西延安太和山庙会
- 陕西十大古代名人手植树
- 中国“四大书院”蕴含的古代建筑文化
- 6g|中国6G领跑全球,美国封锁有心无力,外媒:中国发展速度太快了
- 古人对冬雷有何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