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薛阁塔】 薛阁塔 , 位于亳州市区薛阁路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 , 名文峰塔 , 因此塔在明代吏部考功司郎中薛蕙的家庙薛家阁附近 , 故当地人多称此塔为薛阁塔 。
据《亳州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 , 亳州知州郑交泰 , 察知自清朝以来 , 亳州除吴楚奇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过解元而外 , 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 , 认为亳州文风不盛的原因与风水有关 , 倡议在城东南原明代考功薛蕙的家庙附近建造文峰塔.以振亳州文风 。因资金有限 , 当时只完成5层 。嘉庆十七年(1812) , 州绅何天衢捐资续建2层 , 成为现在的7级玲珑宝塔 。
薛阁塔为砖结构 , 楼阁式建筑造型 。直椎八角形 , 高7层 , 塔座为八块大青石奠基 。一层东北角为登塔人口 , 东南西北角二门相对 , 均可进人第一层塔室 , 其余5个门为暗门 。2层以上各层塔室均为六角形 , 叠涩天井 , 塔内为“壁内折上式” ,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 , 将塔的外壁内设梯级 , 按塔的平面形状折上 , 塔的楼层采用叠涩砖层 , 从而解决了承托楼板的问题 , 砌塔外壁时 , 就考虑楼层 , 因此楼层、外壁、塔梯3项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 使塔的内部构造增加了整体性 , 上下左右都能连接到一起 ,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创造才能 。
薛阁塔每层外转角为砖砌仿木方柱 , 柱上饰砖枋 , 枋上为塔檐 , 枋下饰砖刻斗拱、禽鸟、花卉等图案 。塔的第2至第6层 , 内壁上各有一面朝南的小龛 , 为供神像之用 , 现神像无存 。每层均设置平座 , 可以从塔的各层室内走到外檐 , 向远处眺望 。平座由斗拱支承 , 实际作用与现代建筑上的阳台 , 别无二致 。
塔顶八角飞檐 , 翘角垂脊 , 风铃丁零 , 筒瓦屋顶 , 玲珑剔透 。塔尖为铁铸莲花座 , 座上铸葫芦式塔刹 , 直插云霄 。整座塔虽两次建成 , 但结合巧妙 , 不见刻意雕凿的痕迹 。
相传 , 塔尖葫芦顶 , 原安放一颗硕大宝珠 , 星月日光之下 , 塔顶流光溢彩 , 熠熠生辉 。日军占领亳州期间 , 雇人偷去宝珠 , 又用炮火轰击塔身 , 遂使塔顶失去光辉 , 塔身弹痕累累 , 至今第3层东南侧仍留下炮击痕迹.记述着历史的阴风晦雨 。
嘉庆三年(1798) , 亳州都司李铭见塔南侧薛蕙家庙荒废 , 命城防军在薛家阁旧址上堆土为山 , 并募资修建庙宇 , 供奉观音大士 , 名为观音阁 , 时称亳州之胜 。而薛阁塔更为游人所仰慕 , 昔日迁客骚人 , 多会于此 , 登塔揽胜 , 必留题咏 。
如今观音阁早废 , 唯薛阁塔巍然屹立 , 薛阁塔农历二月十九庙会已成为物资交流大会 , 盛况空前 , 每年仍然吸引方圆数百里的商贾汇集 。其商业文化 , 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
1998年5月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