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蛋俗

蛋俗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蛋为主题的风俗习惯 。它是我国传统民俗的一种,历史悠久,分布的地域广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一、蛋俗的起源
关于蛋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和“卵生人”的观念 。据《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没有开辟以前,宇宙还只是一个混沌一体的大鸡蛋,大神盘古便在其中 。一万八千年以后,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史记》等史籍也有商族始祖简狄吞卵生契的神话 。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所以奉鸟卵为生殖偶像,简狄神话便是这种生殖崇拜的产物 。
中国古代“卵生人”的神话传说一直绵延未绝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有卵民之国,其民皆卵生 。”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羽民、卵民都是卵生 。可见,原始初民对“卵生人”深信不疑 。直到现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还保留着“卵生人”的观念 。神话说,洪水过后,天下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 。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女娲怀胎生下一个肉团,后来肉团破裂成为各民族的祖先 。这个肉团实为肉卵,与蛋卵功能相同 。由于先民们把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诞生、万物的起源都归结于“卵”的造化,于是,人们对于“卵”的崇拜也就随之产生了 。加上鸡是最先被人类驯化的禽类,鸡蛋又是人们所拥有的最多的“卵”,因此鸡蛋被当作具有生命力的吉祥物来崇拜,也就理所当然了 。
受“卵生人”观念的影响,蛋便成了繁殖生命的象征 。蛋俗渐成浩大之势,由单纯的生殖崇拜演变为将鸡蛋神化,赋予其非凡的本领,形成了一系列的婚育、占卜、避邪等民俗事象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民俗事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二、蛋俗的社会功能
1、蛋俗的生殖功能
中国民间的求子习俗最能体现蛋的生殖功能 。每年的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民间要举行临水祓禊浮卵的活动 。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曰:“素卵随流归” 。“素卵”即煮熟的鸡蛋 。将煮熟的鸡蛋放入流水上漂浮,目的是为了祈子 。
我国农村流行的婚育习俗也常常伴随着以蛋求子的活动 。中原地区嫁女时,嫁妆里要有一个朱漆桶(即通常说的“子孙桶”),桶里要放上几个煮熟的红鸡蛋,称为“红喜蛋” 。嫁妆送到男家后,男家亲友中婚后久不生育的女人便要讨桶中的红喜蛋吃,希望以此获得生育力 。江浙一带举行婚礼时,无论亲疏都可以向新娘讨红喜蛋吃,甚至过路的陌生人也可以向新娘讨 。新娘对讨蛋的人都笑脸相迎,来者不拒 。因为人们认为红蛋赠送得越多,新娘的生殖力就越强 。
在生育过程中,人们也常借助蛋的生殖力,保佑孩子顺利诞生、健康成长 。在中原地区,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父亲会迫不急待地向孩子的外婆“报喜” 。在开封一带,报喜时常带红鸡蛋 。谁家生了小孩,就要把煮熟的鸡蛋涂上红色 。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须是双数,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点一黑点,表示“大喜” 。送双数是祝愿男孩长大以后好找媳妇,与媳妇成双成对 。如果是女孩,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须是单数,表示“小喜” 。送单数表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这一习俗非常广,各地方志都有记载 。如《封丘县续志》载:“妇将生子,母家必预制衣帽以被不时,及临蓐,招稳婆收生,书柬报母家,母付以鸡子 。”
《天门县志》载:“凡初生男子,多用鸡卵染红宴贺客,亦遍致于亲友族邻,谓之送红蛋 。”
《枣阳县志》载:“生子,遣人到妇家报喜,具名柬宴请妇之亲属,妇家以布帛米麦红砂糖红蛋等物馈之 。”
《蓝山县志》载:“蓝俗,小儿初生三日,以糯糟饷客 。暑令,乃三朝洗儿 。满月宴客曰:姜酒,客初至,煮鸡卵以进 。”
《沅陵县志》载:“初生时,戚友闻而贺者,或饮以姜酒,或预置糟酒煮鸡子以待客 。由于这种鸡蛋为红色,所以称为“红喜蛋” 。至于将鸡蛋涂红的原因,一来红色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来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除灾祸,保佑孩子安然无恙 。
2、蛋俗的巫术功能
人们在赋予鸡蛋生殖能力的同时,还将鸡蛋进一步神化,使之具有占卜、避邪等巫术功能 。这一点在民间的保育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苗族在洗三时,用鸡蛋滚婴儿额头,认为可以预防疮疥 。满族用鸡蛋在婴儿身上滚来滚去,并叨念:“光光腾腾的 。”寓意着孩子长大以后身体健康、飞黄腾达 。[7]土家人生孩子以后,外婆家随即准备喜蛋、米酒及婴儿衣帽等,以便三日后去女儿家贺生 。第三天洗儿,谓之“洗三” 。洗毕,须用红蛋在婴儿身上滚一遍,边滚边唱:“我家有个小宝宝,出生三天洗个澡,圆圆鸡蛋身上滚,滚去五毒百病消 。”鄂西土家族有倒蛋壳的习俗 。产妇在月子里吃鸡蛋倒下的壳不能随便乱扔,只能在婴儿满月时倒掉,而且必须倒在十字路口,以示母子安康无恙,保留蛋壳成为保护婴儿的一种巫术 。孩子满月,要用蛋在头顶上滚几下,使孩子“聪明灵气没病疼” 。
鸡蛋还有占卜和避邪的功能,尤其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 。水族新娘第一次到井边挑水,要把煮熟的鸡蛋剖成两半,然后投入水井,根据鸡蛋的仰俯来预测子嗣情况 。苗族还用它来占卜吉凶 。“苗中水旱,疾病,亦知卜筮曰:‘着鸡挂’,以鸡蛋置器中,向日咒 。咒毕卵定,以煤涂志其左右,熟而分以线,视黄白之厚薄 。”即用鸡蛋进行占卜 。
彝族鸡蛋卜,以鸡蛋为卜具 。常用于卜问疾病或家人亲友远出未归,不知其生死存亡等事宜 。卜时先将鸡蛋在病人或未归者所留衣服上摩擦数下,在盛有清水的碗中打开,视蛋中星星点点状物所凝聚状貌以决定吉凶 。四川巴县地区还有“烧胎”习俗 。《巴县志》载:“或以鸡蛋报小儿年庚,仙婆用纸钱包烧,剖蛋祝之,或曰走魂,或曰失魂,谓之烧胎 。视蛋裂形状占卜疾病的吉凶,病人将蛋吃下,可获治 。”《新繁县志》载:“又有叫魂者,儿有不适则曰落魂为之 。母者晨系夕燃香,握鸡卵于手中,呼儿名,一人应归矣 。如是者三日或七日,烧蛋食之,视形状圆满者则止 。否则复如前,谓之‘叫蛋’ 。”
贵州地区还有“二分土地”和“鬼箭”的习俗 。《增修怀仁厅志》和《遵义府志》均载:“凡男女老幼腹痛呕吐,必祷之 。以香三柱,饭二盏,每盏内置鸡蛋一个,令二人送菜园中祀之 。毕,二人将饭及鸡蛋食尽,不留一粒 。或曰孩童病皆二分作祟,此法甚妙 。鬼箭,所操以射人者,亦曰‘枪子’ 。人或中之,不急救或死 。以鸡卵环滚其痛处,或令人以口含净水吮之,使血出,即愈 。”
3、蛋俗的媒介功能
鸡蛋还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媒介 。既有把它当作财富象征,用于婚礼下聘、生日庆礼的习俗,也有把它当作缔结姻缘的媒介、表示同意与否的习俗 。
大多数地区女儿出嫁时娘家都要准备鸡蛋 。生育时也不例外,必须准备鸡蛋作为饷客的物品 。小孩、老人过生日时也以鸡蛋作为礼品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在人们看来鸡蛋具有强大生殖力,还有以下原因:鸡是人类最早驯服的的禽类之一,鸡蛋又是人类拥有最多的卵(即人类较早拥有的财富之一),人们送鸡子就含有将之当作财富的意思 。《永州府志》关于永明地区婚礼的记载有:“当其许婚之时,止以包蛋为定,迨及女年笄,或持厚聘啖之 。”
东莞地区定婚或聘礼有时用鸭蛋一百或二百枚 。“婚期之日,婿家具礼备物,二人持盒,谓之‘过礼’ 。粤东人则以鸡子为头,猪蹄为身,书祖先姓名于上,遣人往送 。”西藏人有向旅行者送鸡蛋的习俗:“照东方和善风俗,若旅行者经过村落,村人相率以食物相赠 。村长送鸡蛋一打,地方官亦送鸡蛋若干和死羊一只 。所赠之蛋,十九皆坏 。至于藏人,竟愿取浮面之蛋,反以为新鲜者缺滋味 。”
直到现在,乡下贫寒之家招待客人,都是把家里贮藏的鸡蛋拿出来 。
青年男女缔结姻缘也有以蛋为媒介的 。广西壮族歌圩节时,青年男女事先把鸡蛋煮熟染红,用绳子串起来提着来择偶 。当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时,拿自己的鸡蛋去碰对方的鸡蛋 。对方若有情则主动让蛋碰破,若不中意则护住不让碰 。蛋破后双方再到偏僻的地方谈情说爱 。
在桂黔交界处南丹一带的瑶族有埋蛋择婿的习俗 。姑娘成年后,若求婚的人多,父母事先煮好十个鸡蛋,做好记号,悄悄地埋在山上,通知求婚者寻找,找到最多者则为当之无愧的乘龙快婿 。
男女相亲时,鸡蛋还能表示同意与否 。男子到女家相亲,女子同意不同意,只须看用什么蛋来招待 。用“木蛋”(即煮熟的蛋)来招待即表示不同意 。通常“木蛋”只能吃一个,表示“一厢情愿” 。用“蛋汤”(两个鸡蛋)来招待,意味着好事成双,表示同意男子的求婚 。男方若是有点意思但还未敲定,先吃一个,意为另一个寄在这里,待考虑好了下次上门提亲再来吃 。如不合心意,就不要吃 。
【中国传统蛋俗】 4、蛋俗的艺术功能
蛋壳画是传统蛋俗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蛋壳画是在鸡、鸭等禽鸟蛋壳上施艺作画的一种民间工艺 。《管子》曰:“雕卵然后沦之 。”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然后煮食的习俗 。蛋壳画工艺就孕育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据说清代苏州庙会即有蛋画出售 。起初的蛋画为煮熟的彩画蛋,后来才发展为在空蛋壳上彩绘,使蛋壳画成为单纯的工艺品 。清代江南的灯市曾出现由无数蛋壳组成的“卵灯”,其制作之精巧,为世人称绝 。
传统蛋壳画多以国画手法在鸭蛋壳上描绘民间传说、花鸟人物 。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 。加上经处理过的鸭蛋壳质细腻、晶莹洁白,越发显得画面洁净、清秀俏丽 。画好的蛋壳画,配上精致底座,更令人喜爱,为各方人士争相收藏 。
蛋壳娃娃也是传统蛋俗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们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民间手工艺形式 。它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较深厚的,且又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炒鸡蛋、鸭蛋时,用锥子在蛋的大头上打出一个蚕豆般大小的孔,将蛋清、蛋黄倒出,将这些蛋壳清洗干净,然后在上面描画,配以剪贴、粘糊各色的彩纸、布块、布条等物,形象地制作出一些艺术品,诸如蛋壳小老虎、小猪、鱼、公鸡、蛋壳小筐、花篮及绘有滑稽形象的不倒翁等 。
三、蛋俗的影响
中国蛋俗源远流长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形式的变异主要指以其它象征物取代了蛋生殖象征物 。最典型的是以石头代替蛋来祈子 。《淮南子?修务训》曰:“禹生于石 。”
《太平御览》曰:“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 。”
石生子可能是卵生子的变异 。人们不禁要问石头为什么能代替卵呢?可能是形体相似所致 。卵石拳头大小不等,光滑润泽,形状酷似卵,故称卵石 。最初,人们可能用鹅卵石来代替卵求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任意一种石头祈子 。
《古小说钩沈》辑《幽明录》载:“阳羡小吏吴龛,有主人在溪南,尝以一日乘掘头舟过水,溪内忽见一五色石,取内床头,至夜,化成一女子,自称是河伯女 。”生出河伯女的五色石应该是卵石 。这卵石与简狄神话中的五色卵同为五色,恐怕不是偶然巧合 。同类记载还见于《北史高琳传》“高琳字季珉……,琳母尝祓禊泗滨,遇见一石光采朗润,邃持以归 。……及生子,因名琳,字季珉焉 。”光采朗润,正是卵石的形质特征,也证明所乞为卵石 。这些记载,清楚的展现了由石取代卵乞子的衍变痕迹 。
还有以各种果子代替蛋乞子,这是生殖蛋俗的另一种变异形式 。如枣子的形状与卵相似,又是“早子”的谐音,所以常取代蛋用来乞子 。梁代萧子范《三月三日赋》的“浮绛枣于清池”,庾肩吾《三月待兰亭曲宴》的“参差浮枣” 。江总《三日待宴猷堂曲水》的“浮枣漾清漪,”都证明,人们早已在上巳节中用枣子代替蛋乞子 。不仅枣子,还有栗子、桃子、李子、橘子、石榴、花生等都被用来代替蛋祈子 。如撒帐,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凡娶妇,男女对拜,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 。妇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
民俗心理是民间信仰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部分 。它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以民间信仰作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以蛋为主题形成的民俗事象,虽然主要留存于民间,但对中华民族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 。处于险恶生存环境中的中华民族先民在民族心理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命意识强烈,人们之所以将蛋类作为氏族的崇拜物,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繁殖极快且生存能力极强的蛋类能给家庭和本氏族成员带来非凡的生殖和生存能力,从而对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重要的心理支撑作用 。故千百年来,以蛋为主题的民俗事象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长盛不衰 。
其次,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尚圆意识 。因为蛋是一个圆,宇宙也是一个圆,人与万物皆从圆生,因此,许多传统节日,人们期盼家人团聚、合家团圆 。每年春节,万千游子为了举家团聚不惜跋山涉水;一轮中秋明月,不知引发了多少人思念亲人、期盼团圆的情愫 。在审美习惯方面,中国的戏曲、小说、电影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这种尚圆意识表现在民族心理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再次,蛋崇拜促成了道教天、地、人合为一体的哲学思想 。在原始初民的观念中,万物皆从卵生,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卵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由“卵”联想而生的“宇宙卵”观念直接影响了道教学说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沿着宇宙卵的观念发展便形成了道教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
当然,蛋俗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生殖崇拜所产生的种种生殖迷信观念至今还相当严重 。由于宇宙卵观念的影响,人们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抑制了民族发展的生机 。
总之,中国传统蛋俗究其实质是一种生殖崇拜的遗留,是一种将自然物神化的古朴的民间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