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是一个传奇的村落 , 这里不仅徽派古建鳞次栉比 , 历史名人辈出 , 而且有着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厚重村落文化 。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百子灯、抬銮驾、猪羊祭、迎龙灯、演大戏等民俗活动 ,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的猪羊祭民俗 , 已成为一个集传历史、庆丰收、展文化、会亲朋的盛大民俗节日 , 这里的火腿、黄酒、红糖、樟木箱、豆腐汤等都是名闻一方的地方特产 。田心村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民俗活动精彩纷呈 , 在义乌众多古村落中“首屈一指” 。
田心村作为金华火腿的发祥地之一 , 村落形状与火腿形状相似 , 这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说法 , 而其悠久扎实的制火腿工艺 , 更是让田心村被称作是神奇的“火腿村” 。提到田心 , 还必须得提到百子灯 , 这里是义乌百子灯的发源地 。
修建“慎可公祠”重现昔日火腿文化
明清时期 , 义乌人做得最大的生意是火腿贸易 。义乌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中 , 有很大一批是靠经营火腿发迹的商贾建的豪宅 。如上溪黄山陈氏的寅字号火腿、佛堂田心王氏的慎可行火腿、民国时期廿三里的金永和火腿 , 都是盛极一时的火腿名号 , 因而留下了黄山八面厅、培德堂、金永和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
2014年5月 , 田心村将慎可公祠修建成村文化礼堂 , 以“慎可火腿”“历史名人”“非遗”和“民俗文化”等四大板块展现田心村的文化精髓 。如今 , 置身该文化礼堂 , 仿佛走进了田心村的“历史长河” 。该村数百年来涌现出的杰出先辈和文化精髓 , 都在这里一一得以呈现 。
【浙江义乌田心村民俗文化】 清道光年间 , 田心王氏恒玺、恒传、恒魁、恒球四兄弟的祖父就开办了“慎可火腿行” 。到了他们那一代 , 更是经营得红红火火 。他们继承了祖上“慎可”的宗旨 , 诚信为本 , 质量上乘 , 经营得法 , 声名鹊起 , 四兄弟乘势把分号开设到杭州、温州、宁波、徽州、苏州等地 。生意越做越大 , 王家可谓富甲一方 。
田心火腿的由来
相传田心一青年自从娶了俞氏后 , 不负父母所望 , 利用嫁妆繁殖了许多“两头乌” 。由于“两头乌”肉质细嫩 , 口感嫩滑鲜美 , 很受附近村民的欢迎 。在夫妻俩的帮助下 , 田心村家家养猪 , 户户丰盈 , 成了远近闻名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地 。岁末自给有余时 , 夫妻俩又根据义乌北乡一带的腌制方法 , 添加了符合家乡口味的辅料 , 将大小适宜的猪后腿都腌制起来 。通过腌制 , 肉质耐储存又别具风味 。后来 , 有农户将腌制火腿拿到市上去卖 , 顾客品尝以后称赞不已 , 一时影响很大 , 人们都以能品尝到田心“两头乌”火腿为口福 。因此 , 田心腌制火腿的名声大震 , 至今仍流传“金华火腿出义乌 , 义乌火腿出田心”的赞美声 。
如今田心火腿加工贸易已经不多 , 但是经营之道、诚信之义是处处相通的 。这就是田心传统村落的精髓 , 传统村落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
“百子灯”已有600多年历史
百子灯造型别致、色彩晶莹、小巧玲珑 , 且做工考究、针刺均一、图案精美 。百子灯没有骨架支撑 , 做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种灯都要事先设计好尺寸、图案 , 放出样版 , 然后按样裁版 , 制成灯片 。这个过程很费时 , 一盏小灯都要花上10天才能做好 , 大一点的花灯要花上好几个月 。
据《田心环溪王氏宗谱》记载 , 明洪武庚戊(1370) , 王氏太婆巽六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 , 为儿孙们做灯观赏 , 从此王氏子孙开始迎“红衣灯” 。后来王氏子孙用红纸替代了红衣 , 用红纸糊纸灯 , 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型 , 俗称“火炮筒”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纸灯越做越讲究 , 并逐步发展成为在灯罩上用绣花针刺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吉祥图案 , 形式各异的纸灯 , 寓意为“百业兴旺、子孙满堂” , 故称“百子灯” 。由此可推断 , 百子灯作为田心村的传统艺术 ,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据了解 , 百子灯制作工序多而精 , 灯壁棱角分明、灯壁上内容丰富 , 常以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各灯款造型借用力学原理运用纸张粘合而成 , 灯内无任何外加的支架 , 是集绘画、剪纸、刺绣、设计于一身的艺术精品 。为了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 让百子灯真正做到后继有人 , 如今田心小学已申报为金华市级非遗项目“百子灯”传承教学基地 , 专门聘请百子灯传人王鸿生担任指导老师 , 全校学生参与其中 。学校有专门的百子灯制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还成立了“百子灯社团” 。每年 , 全校师生都要开展多项百子灯制作的项活动 , 如低年段学生通过剪纸、展板的形式了解百子灯的制作 , 高年段的学生参与百子灯制作比赛等 。现在 , 田心村已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做百子灯了 。
田心人最重大的民俗活动“猪羊祭”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 , 田心村都要举行‘猪羊祭’民俗活动 , 这是佛堂镇村俗活动的一张名片 , 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据介绍 , 每到农历十一月初八 , 都会有上万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田心村 , 共庆共享这一重大民俗活动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 。活动当天 , 在庄严肃穆的厅堂 , 香烟缭绕 , 鼓乐齐鸣 , 彩旗招展 , 两旁高台上摆满了各户宰杀的猪羊 , 更烘托出一种凝重的气氛 。人们聚在厅堂中 , 饶有趣味地品评着谁家的羊养得大 , 哪户的猪喂得肥 , 这就是一直沿袭至今的田心“猪羊祭” 。
这一天之所以这么隆重 , 是和一个叫洪罗相公的人有关 。
说起洪罗相公的来历 , 有说不完的故事 。相传 , 田心环溪王氏第九世太公应满 (1445-1529) , 在荷叶塘有个好友名叫洪哥 , 他在大路边种了一丘瓜 。一天 , 天气异常闷热 , 三位穿着黄袍的英俊少年路过 , 口渴难耐 , 买瓜解渴 , 田主慷慨摘瓜相赠 。其中 , 一位英俊少年解衣宽带 , 脱下黄袍 , 钻进瓜田 。小洪罗拾起黄袍 , 好奇试穿;正在这时 , 飞来一箭 , 洪罗中箭身亡 。原来 , 这位穿着黄袍的英俊少年 , 正是巡游江南的明朝正德皇帝的皇太子 。朝廷奸臣派刺客尾随暗杀时 , 误把穿黄袍的小洪罗当成了太子 。正德皇帝因此钦封洪罗为“太子太保” , 厚葬洪罗 , 并奖赏洪哥显示金銮殿护驾威严的半副銮驾 。荷叶塘洪家得此殊荣 , 以洪罗沾有皇恩之气 , 尊称洪罗为“相公” , 雕像立庙祭祀 。
明朝正德庚午年(1510) , 连绵春雨 , 洪水濒发 。时年65岁的王应满带领儿孙修复被洪水冲垮的蜀墅塘沿线堤坝 , 严重的夏旱接至 , 稻田龟裂 , 禾苗枯萎 , 引水纷争 。传说王应满慕名到荷叶塘请来洪罗相公环游田心 , 不日 , 纷解旱除 , 喜获丰收 。从那一年开始 , 田心村年年丰收 , 风调雨顺 。为感恩洪罗相公 , 王应满专门请人雕制洪罗相公阁、打造半副銮驾 , 再加上田心百子灯 , 约定成俗每年洪罗相公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初八)这一天 , 进行盛大的“猪羊祭”庆祝丰收民俗活动 , 祭祀洪罗相公 , 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
后来 , 这一喜庆祥和的民间习俗就在田心村一代代相传下来 , 成为当地人祭拜缅怀列祖列宗的盛大民俗活动 。
田心村的来历传说
很早以前 , 从东阳王坎头那边过来一对中年夫妻 , 他俩以放养鸭子为生 , 太平盛世 , 虽不能丰衣足食 , 但日子也能勉强过得去 。只是终年在外风餐露宿 , 劳累奔波 , 他们很想早日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 , 置点房产 , 在家享受那种男耕女织的温馨 。
“哩哩哩哩!”他俩各背一支赶鸭子的长竹竿 , 那群欢快的水鸭子在他们的调教下 , 变得那么的乖顺 。每到一个地方 , 天黑了 , 他们或借宿草舍 , 或在破庙中安身 。夏暑冬寒 , 岁月无情 , 流水依旧 , 这一日 , 他们赶着鸭子翻过几重小山坡 , 眼前突然开朗 , 只见一条小溪环绕而过 , 溪旁树木葱郁 , 再往远处眺望 , 烟波浩渺 , 隐约处是一个很大的集镇 , 依稀有酒旗飘荡 。他们将鸭子赶到刚刚收割完毕的水田里 , 丈夫把长竹竿往田里一插 , 犹如一杆招风的大旗直冲云天 。他对妻子说:“你看好鸭子 , 我到镇子上转转 , 找个地方喝碗茶 。”转身就往远处的一个集镇走去 。
他发现 , 这个叫佛堂的镇子 , 实在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 江上千帆竞发 , 船工们正忙于装卸货物 , 码头旁有许多茶肆 , 喝茶的都是些船老板和各地商贾 , 他们谈论着各地的奇闻轶事 , 风土人情 。鸭倌难得有一份闲逸 , 他乐而忘返 , 等他想起他的妻子和鸭子时 , 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他急匆匆地往回赶 。远远地他看见那杆清晨插在田里的长竹竿仍旧直直地立着 , 使他感到惊讶的是 , 这根饱浸着他的汗水 , 同时也被他打磨得油光锃亮的竹子 , 尖顶部位竟抽出了嫩枝 , 长出了新叶;再拔出竹竿一看 , 泥底下新长出一蓬细根 。鸭倌意识到 , 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夫妻俩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 开荒种粮,捕鱼养蚕 , 年年岁岁 , 繁衍生息 。
随着昭光流逝 , 就形成了一座颇具规模 , 拥有一千三百多户人家的江南村落 。因为这村子的第一块奠基石就安放在当年鸭倌插竹竿的大田中心 , 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就把它叫做“田心” 。当年赶着鸭子从东阳画溪王坎头过来的夫妻俩 , 就成了田心人的老祖宗 。
- 浙江义乌鸡鸣山
- 浙江义乌双林寺
- 浙江义乌东塘乡杜门村
- 浙江义乌华溪村
- 浙江义乌义亭镇
- 浙江义乌长生塘的由来
- 浙江义乌黄巢谷的由来
- 浙江义乌:以乌鸦命名的地方
- 浙江盖房上梁“扔馒头”习俗
- 浙江义乌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