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几千年的酒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 , 形成了许多饮酒习俗 。例如祭祀、节日、婚嫁等时期 , 需要饮用不同的白酒、红酒、米酒 , 来点缀节日的气氛 , 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成了我们不变的习俗 。
祭祀饮酒 。夏商时期就用酒来祭祀天地、山川、神灵、先祖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 祭祀用酒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这种祭祀饮酒之风迄今仍然盛行 , 但摒弃了封建迷信色彩 , 成为人们表达对死者、前辈、英雄、先烈的缅怀思念的方式 。
节日饮酒 。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椒花酒、柏叶酒 。饮酒时 , 先长后幼、晚辈举杯向长者祝寿 ,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 。正月十五元宵节 , 饮酒、吃元宵、看花灯之风俗 , 自汉朝以来相沿不变 。三月则有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 人们禳灾祈福、悼念故人、郊游踏清之风 , 自周朝以来 , 历代相传 。此时 , 无论宫中、官府、江曲、月下、花前、墓旁、市肆酒店到处都有人饮酒 。五月初五端午节 , 自夏商以来 , 就流行悬艾、沐兰汤、饮菖蒲酒、雄黄酒之风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 , 西周末年就有赏月饮酒的习俗 。唐宋以后 , 中秋饮酒赏月、欢庆团圆之风更盛 。九月九日重阳节 , 登高饮酒之风始于汉朝 。人们多于此时饮菊花酒 , 消灾增阳延寿 。自战国以来 , 人们就用酒肉祭祭祀神灵、供奠祖先、祈求来年幸福 。除夕之夜 , 举家守岁饮酒 , 自唐宋以来千年不衰 。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 , 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 , 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 。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
在一些地方 , 如江西民间 , 春季插完禾苗后 , 要欢聚饮酒 , 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 , 酒席散尽之时 , 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
新年伊始 , 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 , 饮酒时 , 从小至大依次饮用 。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 。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 “岁酒”以大米为主料 , 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 , 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 , 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 。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 , 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 , 长寿 。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 , 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 , 按照传统习俗 , 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 , 以欢庆五谷丰登 , 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 , 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稻谷 , 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 , 意求家神保护庄稼 , 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 , 有的炸成谷花 , 有的不炸 , 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 , 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 , 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
“菊花酒”:由来已久 , 《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 , 杂黍米酿之 , 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 , 故谓之菊花酒” 。
婚姻饮酒习俗:南方的“女儿酒” , 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着的《南方草木状》 , 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 , 便开始酿酒 , 酿成酒后 , 埋藏于池塘底部 , 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 。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 , 发展成为着名的“花雕酒” , 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着差别 , 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 , 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 , 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 , 人物鸟兽 , 山水亭榭 , 等到女儿出嫁时 , 取出酒坛 , 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 , 如“八仙过海” , “龙凤呈祥” , “嫦娥奔月”等 , 并配以吉祥如意 , 花好月圆的“彩头” 。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 , 置办喜酒即办婚事 , 去喝喜酒 , 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 , 洞房花烛齐亮 , 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 , 娶亲太太捧着酒杯 , 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 , 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 , 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 , 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 , 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 。另外 , 还要做一桌“谢媒席” , 用圆笼装上 , 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 , 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 , 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 , 向送亲人敬“接风酒” , 这也叫“进门盅” , 来宾要全部饮尽 , 以示已是一家人 。然后 , 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 。婚礼后 , 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 , 次日才走 , 在送亲人返程时 , 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 , 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 , 要摆的酒席 , 喝了“会亲酒” , 表示婚事已成定局 , 婚姻契约已经生效 , 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 , 赖婚 。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 , 新婚夫妇要“回门” , 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 , 娘家要置宴款待 , 俗称“回门酒” 。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 , 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 , 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 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 , 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 , 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 。卺饮(饮合卺酒) 。) , 《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 , 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 , 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 , 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 , 到了宋代 , 在礼仪上 , 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 , 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 , 夫妻互饮一盏 , 或夫妻传饮 。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 , 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 , 由男方亲属中 , 儿女双全 , 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 , 喝交杯酒前 , 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 , 然后 , 斟上两盅花雕酒 , 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 , 再把这两盅酒混合 , 又分为两盅 , 取“我中有你 , 你中有我”之意 , 让新郎新娘喝完后 , 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 , 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 , 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 , 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 , 生了孩子 , 满月时 , 摆上几桌酒席 , 邀请亲朋好友共贺 , 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 , 也有的送上红包 。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 , 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 , 多厄难 , 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 , 作寄名和尚或道士 , 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 , 拜见法师之后 , 回到家中 , 就要大办酒席 , 祭祀神祖 , 并邀请亲朋好友 , 三亲六眷 , 痛饮一番 。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 , 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 , 称为大寿 , 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 , 孙女出面举办 , 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 , 盖房是件大事 , 盖房过程中 , 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 , 故在上梁这天 , 要办上梁酒 , 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 。房子造好 , 举家迁入新居时 , 又要办进屋酒 , 一是庆贺新屋落成 , 并致乔迁之喜 , 一是祭祀神仙祖宗 , 以求保佑 。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 。店铺开张 , 作坊开工之时 , 老板要置办酒席 , 以致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 , 要办“分红酒” 。
【不同节日的饮酒习俗】 “壮行酒” , 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 , 为其举办酒宴 , 表达昔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 , 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 , 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 , 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
- 啤酒名称的由来
- 佛门敲钟的含义
- 佛教中“施主”的含义
- 将战机倒飞回国的郑友魁
- 河南嵩山“少林寺”这三个字是谁写的?
- 佛教三昧水忏的来历
- 常见的八种“佛手印”里的寓意
- 云南大理鸡足山
- 中国五座天然形成的神秘大佛
- 袜子分左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