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城隍庙在县城内正街与河下街相交处北隅 。坐北向南 , 原为两进院布局 , 现仅存前院 。庙内前有山门、后有正殿 , 东西厢房左右配置 , 殿宇巍峨 , 飞檐凌空 , 红墙绿瓦 , 庄重古朴 。历为黎邑一大胜景 。
该庙创建年代无考 , 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黎城县志》和庙内碑刻记载:
北宋天圣三年(1025)随县治迁变而迁建于今址 。
元至正十八年(1358) , 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一支攻破黎城 , 城隍庙焚于兵火 。
明洪武二年(1369)于旧址重建 。
嘉靖十六年(1357)六月 , 城隍庙山门古楼(俗称三节楼)倾塌 , 县民缙绅等措资财于是月二十九日兴土再建 , 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五日竣工 。清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重修 。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三日 , 太平天国北征军林凤翔所部 , 由潞入黎 , 攻打县城 , 三节楼被烧毁 。咸丰八年(1858)重建三节楼 。宣统三年(1911)再次重修 。
共和国成立后 , 黎城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县政府拨专款进行了维修彩绘 。现已成为县博物馆馆址 。
三节楼为城隍庙之门楼 。因屋顶形制为重檐三滴水 , 故名之 。
该楼面阔三间 , 进深两间 , 通高约20米 。台基高峙 , 砖石砌台 , 长18米 , 宽12米 , 高2.35米 。平面布局呈长方形 。屋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 。楼内圆柱方额 , 斗拱密置 , 五踩斗拱双下昂 , 昂呈琴面式 , 梁架规整 , 结构紧俏 。楼顶满覆琉璃 , 猫头滴水皆备 。吻兽均为黄绿琉璃相间 , 山花出际施博风、悬鱼、惹草、悬鱼作如意式 , 十分精制 。虽历尽沧桑之变 , 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 。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 , 邑人靳惟精撰《重修城隍庙门楼记》载:“予谓 , 天下城隍皆有庙 , 庙必有门 , 门未必有楼也 。唯此黎庙之门有楼 , 意在饰庙云尔 。自有宋天圣三年乙丑迁创今县 , 高城深隍 , 其英灵之气寓于城隍之中 , 而实超乎城隍之表 , 萃而为神 , 受命于上帝以主斯土者 , 盖五百二十八岁于今矣 。其神栖有庙 , 肇构莫稽 。”
正殿位居门楼之北 , 面阔五间 , 进深五间 , 平面布局正方形 , 屋顶形制悬山顶 。圆柱圆梁 , 四椽伏 , 通檐用五柱 。殿内减前金柱一排 。前檐斗拱为五踩单下昂 , 明次间补间出斜拱 。后檐斗拱为三踩当下昂 。屋顶脊兽均为黄绿琉璃相间鸱吻、垂兽色调沉稳 , 制作精细 , 系清代中期所烧制 。庙内新建碑廊一座 , 长约26米 。廊内镶嵌陈列北魏造像碑 , 隋螭首造像碑 , 隋、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及明清官衙各类行政明文碑等二十余通 。
【山西黎城城隍庙】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山西长治玉皇观
- 山西襄垣响堂山古建筑群
-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
- 山西长治潞安府城隍庙
-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 山西长治古会民情
- 山西长治上党生产习俗
- 山西长治上党的村落民居
- 山西长治上党丧葬习俗
- 山西长治上党生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