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

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们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灿的明珠 。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以及全部为手工完成的、凝结着制作者的聪明才智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珐琅,起源于元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 。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 。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民族内涵闻名中外 。景泰蓝是由金银铜贵重金属,集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艺精制而成 。珐琅厂生产的京珐牌景泰蓝以其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品味享誉国内外市场,它制作讲究,技艺精湛,继承了明清两代优秀的传统技艺,并使其得到了更大发展,形成全新简洁,现代时尚的新一代景泰蓝,引领着全国景泰蓝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
景泰蓝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品种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 。
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 。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 。
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棵璀灿的明珠 。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以及全部为手工完成的、凝结着制作者聪明才智的工艺美术品为北京所特有 。是非常适合于作为家居生活的装饰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以及用于表彰和奖励的奖品和纪念品 。
景泰蓝的历史典故
景泰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 。他们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用脚踏带动轮轴转动并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众多的工艺作房里,制胎、掐丝、点蓝、磨光,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景泰蓝的灿烂历史文化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她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的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亦流传着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 。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 。说不准是那一个朝代啦,只知道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 。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 。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儿,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 。皇上撒够了气儿,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 。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 。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 。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 。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 。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品莹闪耀 。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 。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 。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 。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揻成 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 。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 。一天,正当有位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 。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 。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 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 。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 。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 。
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 。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 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 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 “对,准是 。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 。咱们干嘛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 。” 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 “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象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 “唉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 。”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 。“嗯、嗯,是有点儿意思 。”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 “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象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 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 。
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 。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 。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灵心巧手,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彩釉金银丝瓶 。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 。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 。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 。由于当时正是景泰间(公元1450—1456 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 。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清朝末年,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上逐渐闻名,1904 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 。解放以后,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景泰蓝行业里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特别是多工艺结合景泰蓝尤为突出 。这是一种以景泰蓝为主体,然后与牙雕、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由于多种工艺巧妙结合,各种材料互相衬托,再加上通体又镶嵌了大量的宝石,更使作品新颖奇特、玲珑剔透,通体散发出珠光宝气 。
设计纸稿: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首先有设计师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转成拷贝纸稿以备下一道工序应用 。
型制作: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
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
点蓝: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 。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
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
镀金: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 。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 。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 。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 。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 。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 。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 。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
北京雕漆的历史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 。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着、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 。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 。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
宋、元时期
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 。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不易见到 。元代有名漆工张成、杨茂两家的作品,我国现有珍藏 。他们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并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宋、元的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 。刀法灵巧,刀口圆滑,花卉图案多为"死地花"(即不雕刻锦纹图案的花卉),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 。
明代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 。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 。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 。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 。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 。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
清代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 。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 。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 。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 。从业人员达500多人 。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 。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 。"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 。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 。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
北京雕漆的工艺及特点
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 。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 。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 。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划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 。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 。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
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 。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现在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 。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现在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 。每种作品也由过去的单一色彩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套色 。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 。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 。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
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
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
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 。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 。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
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 。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
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 。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 。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 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 。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北京玉器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 。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 。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人们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
中国人数千年一直把玉器看成礼器和装饰品,特别是王公贵族们,还把玉器看成地位的象征,因此随身佩带 。于是,一大批玉器艺术便云集在北京崇文门花市一带,北京就成为中国的玉器中心 。
北京玉器大体分作两大类,一是件活,包括玉炉、玉瓶、茶具、人物、鸟兽等,一般的接待大厅里都喜欢摆放一、两个大玉花瓶,既雅致且名贵 。二是小活,包括戒指、项链、印章、烟斗、另针等,有的心形项链,相当细小,但仍很精致 。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
北京玉器的历史
北京玉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玉器作为妇女的装饰品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繁衍,逐渐形成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玉器艺术 。玉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色彩绚丽 。常见的玉器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红玛瑙、缠枝玛瑙、水晶、紫晶、绿松石、芙蓉石等 。
北京玉器兴于元代,祖师为邱处机 。当时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风格,世称南玉作、北玉作 。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 。到了明清两代,是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 。不断有南方玉作巧匠来北京落户开业,因而北京玉器融南、北玉作之美,集两家之长,形成北京独特之风格 。
北京玉器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成为琢玉的重要法则 。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 。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大的阶段 。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线雕等 。北京玉器品类繁多,计有: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 。
近现代北京著名的玉器师傅有人称“玉器四杰”的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 。另外还有葛建勋、王德会、陈长海、李伯生、李连第等名家 。玉器作为北京主要手工艺产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新的发展 。被誉为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老企业负担过重,资金和原材料短缺、技术工人老龄化、人才外流等因素的影响,玉器行业越发不景气,随着很多老工艺师纷纷过世或退休,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
北京玉器的制作工艺特点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 。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预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 。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
相玉: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 。"相"既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
划活: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 。"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
琢磨: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 。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 。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闸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 。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
碾磨:也叫"光亮"、"抛光" 。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 。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
双钩碾法:汉代琢玉著名技法 。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 。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
"两明造"透玉雕: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 。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 。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 。难度较大,做工精细 。
金错玉器: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作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 。玉器需经过磨错 。俗称"嵌金",实为"金错" 。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 。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 。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
软玉法:使玉石变软之法 。玉石坚硬,不易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蜍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 。
软晶法:使水晶变软之法 。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 。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 。用此法软玉亦可 。
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 。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 。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艺术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种类 。其中牙雕人物题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 。从类别上可分仕女、罗汉、佛人、武人及历史人物等 。人物画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的形状等,有出处的还要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牙雕花卉一般以花为主,以鸟、蝶、蜻蜓、青蛙等作陪衬,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菊花、玉兰、碧桃、松、竹、梅等,托件整体造型上有花篮、花瓶、竹筒、折扇、假山等,起到了主角与陪衬体很好的搭配作用 。牙雕动物题材主要有林中虎啸、深谷狮吼、雄鸡报晓、鱼跃荷池等等,其中十二生肖在牙雕艺术中占有一定位置 。牙雕中的风景题材一般表现山水、岛屿及日月风云 。嶙峋的山石、斑驳的海岩、滚动变幻的云朵是牙雕艺人尤为喜欢的挥刀具象 。
北京牙雕的发展历史
北京牙雕的兴起,是在清朝早中期 。北京作为一国之首部,富官显贵聚居京城,为牙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同时外地牙雕工匠的流入,为牙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北京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虫见长,尤以刻制人物最为闻名,艺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坚韧的特点,精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协调,构图优美,人物生动,神态逼真,刻工谨严精致 。常见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鲜明对比,使产品更为生动多姿 。
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摆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现大件作品,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比较生动 。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风格上追求精致,华丽,可能受宫廷的影响 。
在北京地区,流传一种被人称为造办处风格的牙雕 。造办处牙雕,专指在清宫造办处牙作制作的牙雕,它源自于民间,但又有别于民间,是一种专门为皇室使用的宫廷制品 。实际上,它并不能称为一种牙雕流派,而是广州、苏州、北京等牙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 。
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匠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的喜好 。由牙匠出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 。在雕刻过程中,牙匠们小心翼翼,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长,以符合皇帝的口味 。
宫廷牙雕总的风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朴、典雅,在工艺上要求精细、润洁、打磨光滑 。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 。特别到清代后期,宫廷牙雕渐趋衰落 。在制作上十分繁厚,风格也显得琐碎,也谈不上意境,只在技术上比前代有所进步 。至道光、咸丰以后,由于国势衰落,宫廷牙雕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消失 。
北京牙雕的工艺特点
象牙雕刻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 。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 。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 。牙雕“持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而坐,其形容仪范体现出观音菩萨的清净端庄、慈悲的道德风范 。坐像虽小,但雕像特别注重衣饰的刻划、线条明显增多,刀法流畅但稍欠浑厚,与明代牙雕人物风格迥然不同 。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 。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 。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 。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 。如牙雕渔樵图笔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渔樵、牧童,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
明清以后,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名竹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 。如竹刻的毛雕法被运用到牙雕工艺,明代的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筹等,画上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雕法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岁寒三友”纹笔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兰、石,阴纹细刻如毫发,画面紧凑而不拥挤 。又刻行楷七言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充满着文人味 。而“松荫策杖图”笔筒则仿竹雕铲地法,将花纹以外的刮去,使主纹微微高于平面然后在上面作雕饰,这种刻法被称为薄地阳文、“减底法” 。这属于阳刻但又结合阴刻的技法完成 。例如刻人物时,先以此法作出轮廓,再在轮廓面上以阳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
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 。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又略带繁杂,发展至近代尤为突出 。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层组成宝塔形,顶端为圆钮形式屋顶,揭盖为空腔,两侧各附一兽首衔环耳,内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银丝底座 。瓶圆身透雕六层,除三层为暗八仙花纹外,其余数层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罗汉等,人物多达百余人,神情动态,皆不相同,在每层主纹之间,以回纹、菱形纹或莲瓣纹间隔,使画面层次逐渐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