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姚安光禄古镇戒石亭


云南姚安光禄古镇戒石亭

文章插图
戒石亭 , 座落于姚安县光禄古镇军民总管府景区的南花园内 , 由仿古八角亭和大理石石碑组成 。大理石石碑上镌刻有黄庭坚书写的的祖训“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 这十六字具有很深的教育警示意义 。
光禄古镇是滇中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布局规模最大的文化名镇 , 具有3000余年的辉煌历史 , 文化底蕴深厚 , 素有“花灯之乡”、“梅葛故地”、“文化名邦”的美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弄栋县 , 县城坐落在今光禄旧城 , 唐代设姚州督都府 , 元代设姚安路 , 明朝设立姚安军民总管府 , 清代属姚州府 , 史称“三川之门户 , 南诏之中枢 , 滇中之锁钥” , 是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 , 也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 是古代姚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治滇重镇 , 经过几年初具规模的开发 , 走出尘封历史 , 2016年10月 , 光禄古镇被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评定组评定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古时姚安县的县衙在光禄古镇军民总管府 , 县衙的建筑极具特色 , 大堂是县令审理案件处理公务的工作场所 , 高大宏敞 , 威严肃穆 。在大堂和仪门之间的甬道中建有一亭 , 县令及其下属画卯(上班签到)时 , 都要从此亭穿过 。亭中立一碑 , 碑上镌刻有“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 。翻译成白话为:你有你的工资可以收取 , 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 , 随心所欲虐待你的百姓 , 天底下的百姓是好欺负的 , 但上天的神明是不可欺负的 。寓意为:作为地方的父母官 , 必须要公正廉明地为一方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 不能昧着良心 , 贪赃枉法 , 欺压百姓 , 这是天理所不容的 , 必然要得到报应 。此十六字是为了警戒官员所制定 , 所以此碑叫戒石 , 亭就叫戒石亭 。

云南姚安光禄古镇戒石亭

文章插图
说起这个戒石亭 , 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来历 。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 , 中国境内四分五裂 , 广州是姓刘的建立的南汉国 , 而四川的成都则为姓孟的建立的后蜀国 , 后蜀孟知祥称帝后 , 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 , 给他们诸多丰厚的待遇 ,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 , 搜刮民脂民膏 。
后蜀国的皇帝孟昶继位后 , 有一天一位叫刘正的官员与他谈起做官之道 , 刘正说:“现在有些人做了官 , 就忘乎所以 , 自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 根本不把老百姓当回事 。”
孟昶说:“这就叫做忘本 。据我所知 , 很多当官的当初也是普通百姓一个 , 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人才 , 重视人才 , 让这些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士途 。再说 , 他们的父老乡亲又何尝不是普通百姓 , 特别是这些人当官后 , 拿的是国家的奉禄 , 住的是国家的房子 , 用的是国家的钱财 , 这奉禄从何处来 , 都是老百姓缴纳的赋税 , 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忘本的官员知道老百姓的生活艰难 , 让他们心中总要记得为老百姓办事 。”
刘正说:“这事说起来容易 , 可做起来真难 , 有些人嘴上虽然说为老百姓办事 , 而一旦真的面对老百姓时 , 却总是把头抬得老高 , 在他们心中只有上级官吏 ,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是上级给的 。瞒上欺下 , 古今官场 , 难解此风 。”
孟昶说:“依你看 , 这事怎么办才能让各地的官员都能永远明白老百姓的重要呢?”
刘正说:“我倒是想出一个办法 , 以皇帝的命义颁布一道奏书 , 写一道关于尊重老百姓的训令 , 让各地刻在石头上 , 以示永不相忘 。”
孟昶一听 , 觉得这主意好 , 但不知道写什么 , 他命人拿上纸笔 , 寻思半天 , 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话来 , 好在这孟昶也算是个很有文才的人 , 此时他想起了唐朝的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 , 当官的人是老百姓用税钱雇来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仆人这样一种提法 , 作为一方皇帝 , 他感到确实是这样 , 当官的用老百姓的钱风光 , 不为老百姓办事就说不过去 , 可历朝历代竟然还会有贪官污吏 , 他想了好久 , 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朕念赤子 , 旰食宵衣 , 言之令长 , 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 , 道在七丝 , 驱鸡为理 , 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 , 风俗可移 , 无令侵削 , 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 赋舆是切 , 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 , 固不逾时 , 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 , 莫不仁慈 , 勉尔为戒 , 体朕深思 。以此诫谕地方官员要爱护百姓 , 不做贪官污吏 。

云南姚安光禄古镇戒石亭

文章插图
宋灭蜀后 , 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 , 在研读了孟昶96个字《戒谕辞》后 , 删繁就简 , 从中挑出了4句16个字:“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颁于州县 , 规定刻碑为戒 , 并在宋朝世代沿袭 , 天下皆知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 , 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 , 至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 , 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 。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 , 并建亭保护 , 故有“戒石亭”之称 。
明正德《颍州志》所记载“戒石亭碑 , 洪武中置 , 在州治堂前甬道路中” , 即是佐证 , 也体现出对官箴戒约权威性和神圣性的维护 。戒石铭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律令 , 一直沿用到清代 , 清人后因出入不便 , 改为牌坊 , 称为“戒石坊” , 以进出熟规 , 铭记不忘 。“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 , 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 , 即所谓“公生明 , 偏生暗” , 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 , 即抬头可见 , 以提醒其秉公办事 , 若徇私枉法 , 天理不容 。
历史上 , 戒石在全国各地方官署均有设置 , 从府州到县 , 是官署内的必要设施 。戒石铭亭是封建皇帝为整饬吏治而设立 , 是古代廉政教育的一种载体和廉政文化的一种形式 , 其所倡导的廉洁精神 , 穿越时空 , 绵延古今 , 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 对促进官吏奉职守法也确实起着积极作用 。历史上的包拯、海瑞、于成龙等 , 皆是为民请命 , 伸张正义 , 勤政廉政 , 为民造福的典范 。
鉴古知今 , 在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今天 , 我们更应该反思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教训 , 如果仅以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还是远远不够的 , 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制约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 这才是古代姚安军民总管府内的“戒石亭”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和深远意义 。
【云南姚安光禄古镇戒石亭】 如今 , 戒石亭已成为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 石碑上的十六字时刻提醒和告诫着游客 , 做人和做官必须严格遵纪守法 , 清正廉洁 , 秉公办事 , 心中要时刻装有百姓 , 要时刻体恤怜悯百姓 , 常思百姓疾苦 , 常怀律自之心 , 否则将会受到严厉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