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董公祠,为纪念东汉洛阳令董宣,始建于东汉年间 。随着朝代更迭董公祠被屡毁屡建,自东汉起历代都有重修,规模时大时小 。地点也从东汉初建时的汉魏故城西迁至唐宋后期的金元古城 。
董公祠旧址,其前身也是唐宋后期董氏东园旧址 。在洛阳老城东大街和民主街交叉口的西北角,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曾重修,如今的董公祠淹没在一片低矮破旧的大杂院中 。
董公祠由两部分组成:东为祠堂区,祠坐北面南,祠堂三间头,二进院,原有正殿、拜殿等建筑;西为花园区,相传为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载董氏东园旧址,现院内有一棵古槐,直径3.2米,树冠覆盖地196平方米 。
董氏东园
董氏东园规模不大但精致优雅,由北面入门 。进园迎帘便是大若十围之参天古木,其果实很小宛如松子,但比松子还要香甜可口 。园内有宽敞明亮的房屋可供游乐息栖 。遇盛大吉庆之日,载歌载舞游乐于园中,宴欢之后醉而不可归家,在此住下后少则数十日 。南面有旧屋遗址,园中有流杯亭和寸碧亭基本完好 。西面有一大池,池后也有宽敞明亮的房屋,屋前有一“含碧”匾额悬于檐上 。池水向四周喷泻而下洒落于池中,池水没过池边暗涵时会经洞口悄悄地流入池内,故有朝夕如飞瀑的水流入池内,然而却从不会因水满而溢出池外 。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古代的先人在既没有电力更无潜水泵的条件下,仅依靠自然环境却能把园林的水系景观做的如此美妙,着实说明此园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筹的地方,更说明唐宋时期我国在园林设计和建筑制造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董氏东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个池,据《洛阳名园记》董氏东园记载,洛阳人时遇盛醉,走入园内站立屋前酒即醒,临池而目清神明,故俗称醒酒池 。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喷泻的水,凉爽宜人,使人头脑清新,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
董宣传说
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据说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 。来当官抬口棺材干啥呢?
董宣生于西汉末年,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 。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 。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 。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便娇纵起来 。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为祭天地,竟随随便便砍了颗人头为祭品 。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 。
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九人依次斩了八人时,圣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 。
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 。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 。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城内楼阁亭台鳞次栉比,街道衢巷车水马龙 。建武十九年的一天下午,董宣来到洛阳端门外的南关大街上 。“长柱……我的儿呀……" 一串悲怆凝绝的哭喊声吸引了董宣的视线,只见一位老妈妈疯疯癫癫、跌跌撞撞地沿街而来 。老妈妈目光呆滞,脚步蹒跚,突然拉住一位过路青年叫起儿来 。那青年急忙分辩:"老妈妈,你认错人了,我不是您的儿子 。”
半年前,老妈妈的儿子去集市卖柴,忽地一阵人喊马嘶,集市大乱,人群哗地向路两边散去,把街上摆的货摊撞得七零八落,鸡鸭惊得嘎嘎乱飞 。只见一队快马纵驰而来,卖柴的小伙躲闪不及,被为首的高头大马撞翻在地 。那马一声惊叫,前蹄腾空,几乎将乘马人掀下马去 。
这乘马人是湖阳公主府里的大管家胡奴,平日仗势欺人玩恶不作,人称"镇街虎" 。这家伙见樵夫挡了道,勃然大怒,连声喊打 。于是,马后闪出七八条彪形大汉,拳脚齐下,活活将樵夫打得七窍出血,当场身亡 。
老妈妈失去了儿子,心情悲怒抑郁,再加生活无依,渐渐疯了,每日沿街哭叫,四处寻儿 。董宣听了,义愤填膺,正待细问,忽见人群大乱,跑过来的人惊呼: “镇街虎上街了!”眨眼间,几匹快马飞驰而来 。那哭着寻儿的老妈妈突然冲向路中,拦住胡奴的大马,哭要孩子 。胡奴让家丁赶开大妈,大妈却抓住胡奴的马缰,骂不绝口 。胡奴怪叫一声,拔出佩剑刺进大妈的胸膛 。
董宣忍耐不住,推开人群,挺身上前干涉 。那胡奴素来惨行无法,从没人敢过问,今见有人干涉,气得动手打来 。董宣的老仆连忙挡住:“休要无礼,这是新任太爷 。”胡奴听了,冷笑一声,要董宣识相一点,少管闲事,随后狂笑着打马扬长而去 。董宣怒视着耀武扬威远去的胡奴,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百姓除去此害!大妈的尸体旁,围满了愤怒的百姓 。董宣问身旁一位老者:“京都闹市,怎么没人管束这恶徒呢?”老人叹口气:“官官相护呀!再说,公主势大身显,谁敢摸老虎屁股呀!”
董宣心情沉重地进了县衙,行李没顾上解,就让书办搬出卷宗,翻阅起积案来 。他越看越气,竟有那么多状告胡奴的 。
第二天,听说新县令升堂,新县令还在街上怒斥了胡奴,来告状的一个挨一个,险些踢坏了门槛 。听着一件件案情,董宣胸口一阵阵发热,猛地一拍大案,抽出一只令签,让衙皂去抓胡奴到堂受审 。
谁知,众衙皂齐齐跪下,无人奉命 。董宣正要发火,一旁书办解释说:"胡奴系仗势欺人,咱这县衙兵皂那能进得公主府去!"董宣想想有理,思忖许久,决定智取 。
一天,风清日和 。湖阳公主带领宫女、太监,坐着凤辇去夏门外赏荷 。驾车的,是趾高气扬的胡奴 。凤辇刚出夏门,只见夏门亭里闪出董宣等人,拦住车马 。
董宣不卑不亢地向公主施了礼,说:“你的管家胡奴犯有几件人命案子,需要问个明白!”
那公主自恃皇威,哪把小小县令放在眼里,蔑视地对胡奴说:“且让他问!”
董宣将几桩命案一一道来,胡奴看看傲气凌人的公主,有恃无恐地满口招认 。问罢,董宣从书办手中接过录下的口供,激胡奴说:“你这胡作非为的人,可敢画押!”
胡奴跳下车驾,抓过笔来,画了供,嚷嚷:“我倒要看你拿大爷我怎么办!”
胡奴话还没落音,董宣断喝一声:"砍了!"身旁的刽子手应声飞起一刀,胡奴血淋淋的脑袋就滚落到公主的车前 。
这还了得!公主惊魂稍定,就气冲冲地上殿奏明光武皇帝 。光武帝非常恼怒,立即把董宣召来,想用大棒打死 。
董宣呢?临进殿前早命老仆将棺材抬到了宫外 。他想,流我一腔血,换来万民欢,值得!他举止从容地朝光武帝行礼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见了董宣,看董宣满面忠厚刚毅之色,并非刁蛮霸道之徒,心中已觉诧异,就答:“想说什么?”
董宣说:“皇上圣明,汉朝才得以中兴,但纵容家奴残害欺辱良民,今后还凭什么治理天下呢?”他将胡奴的罪状一一道来,然后从怀中取出胡奴画押的供状呈上:“我不用棒打,请让我自杀吧!”说完,他就用头去撞殿柱,顿时血流满面 。
光武帝听着董宣的叙说,已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觉察到董宣不畏权势认真执法的可贵 。光武帝想到“人心为重”的道理,心中已决定宽赦董宣,见状,忙让小太监抱住撞柱的董宣 。这时,光武帝为了给公主挽回一点面子,就命董宣给公主赔情 。董宣呢,不买这帐,向光武帝说:“臣无过错!愿领死,决不赔情!”
光武帝就向太监们打个手势,要太监强按住董宣的脖项,给公主叩头 。好一个董宣,竟用双手撑地,硬着脖子大呼:“臣无过,为何赔情!”那样子,如同一只“卧虎” 。
公主羞气得要死,激光武帝说:“你做百姓时窝藏逃犯,包庇犯死罪的人,官差还不敢登门搜捕;如今当了皇帝,威势反不能制服一个小小的县令吗?”
光武帝无奈地笑笑说:“当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同啊!”他明白,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靠这些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人 。于是,不再纠缠赔情之事,还赐封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以示奖励 。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受害的百姓 。从此,豪强恶霸慑于董宣之威,不得不有所收敛 。京城里的人,都把董宣称为“卧虎”,并编成歌谣赞颂他:“捕贼鼓声不再鸣,京城出了董少平 。”
董宣在洛任职五年,死于任所,年74岁 。他为官清廉,死后只有一条布被覆盖尸体,家存大麦数斛(旧量器,原盛十斗,后改为五斗) 。后来,洛阳人怀念他,就在老城东大街现民主街口的路北为他建了“董公祠” 。
【河南洛阳董公祠及传说典故】 祠坐北向南,一间正殿,一间卷棚,现已改为旅社 。祠中一株500岁国槐,树围三米余,干已枯空,仍枝条婆娑,绿荫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
- 河南商丘的来历
- 河南安阳灵泉寺
- 河南林州石板岩镇 藏在太行山里的千年小镇
- 河南林州石板岩乡高家台画家村
- 河南安阳林州古城村
- 河南林州太行山上传统村落:朝阳村
- 河南林州万泉湖
- 河南林州:刘孝子碑
- 河南林州刘家大院 隐藏在山村中的古建筑群
- 河南浚县九流渡添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