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合阳人在外地客人面前总喜欢用骄傲的口气提起自己的“四镇八塔,七十二个圪垯” 。古镇历史悠久,高塔立地顶天,确实让合阳人脸上很有了些光彩 。
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所修《合阳县全志》记载,四镇指的是东镇坊镇、南镇黑池、西镇路井、北镇甘井 。
坊镇号称“合阳首镇” 。据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有多家规模很大的冶铁作坊,所以人称“坊冶” 。后来音念转了,叫成了“坊里”,至今许多老年人还习惯把坊镇叫“坊里” 。
文章插图
合阳县坊镇风光
坊镇地处由山西至合阳县城的东西大道和从韩城至大荔、西安的南北大道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过去在通往东北和阳村方向的胡同里依崖筑有3座关口,称为“三锁关”,其间相距约半里,扼南北大道之咽喉,便于防守,至今砖洞遗迹犹存 。坊镇土地肥沃,是合阳的主要粮棉产区之一,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每逢农历二、七集日,赶集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昔日曾有规模宏大的兴隆寺、后土娘娘庙、关帝庙、南城以及建筑精美的过台戏楼、石牌坊等,今俱不存 。坊镇踅面被奉为合阳踅面的正宗,东街“田茂林踅面”已经成为合阳旅游业的一个品牌 。
文章插图
合阳县黑池镇风光
“黑池”之名据传出自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此处书罢“古晋墟”三字之后,于池中涮笔,池水变黑的缘故 。说来也奇,过去黑池大涝池的水看起来乌黑,而舀到水桶里却清亮透明 。北黑池、黑池坡、黑池东洼、南社4个村庄均离黑池不足一里,是黑池镇的“卫星村”,如今已几近连成一体 。
黑池是明代著名传奇作家王异的故里,他所撰写的传奇剧本《弄珠楼》、《灵犀佩》等是我国古代戏曲园地中的精华 。北黑池是合阳线戏名艺人集中的村庄,清末王玉润的线戏班曾远征到甘肃庆阳一带演出;当代的王忠绪、王化南等都以其精湛的技艺名噪一时 。北雷村培育的“北雷红”红薯外形美观,色泽红润,干面适口,已成为渭北薯类的优良品种,远销西安、甘肃、宁夏等地,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黑池羊肉鍸饽是合阳著名地方小吃之一 。
文章插图
合阳县路井镇风光
地处合阳西南的路井镇是合阳的南大门,原为“露井”,因古代掘井而获名,今作“路井” 。路井是合阳有名的大村,村民以侯、高两姓为主,号称“千家侯,八百高”,今分为路一、路二、路三3个行政村 。路井地处108国道两侧,历来就是交通要道,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群众善于接受新事物,服饰打扮常得风气之先 。路井有三样出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清汤羊肉、辣子豆腐和扯面 。清汤羊肉用文火焖煮一夜而成,黎明时分捞出,汤清肉烂,撒上葱花、香菜末,佐以刚出炉的热烧饼,味美无比 。辣子豆腐原为民间过红白喜事时所用,头天请帮忙的和过事当天的早饭均讲究吃辣子豆腐,民间有“辣子豆腐吃好了,事就过成了”之说 。改革开放后进入餐馆,成为客人到路井必食之物 。辣子豆腐香而不辣,豆腐用浆水点制,软和爽口,令食客胃口大开,齿颊留香 。扯面光、薄、筋道,口感极佳 。不少过往旅客都要专在路井停车,专门品尝这颇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 。
文章插图
合阳县甘井镇风光
甘井是合阳北镇,地处梁山脚下,塬高沟多,干旱缺水,据传汉武帝当年在这里掘出一口井,水清甘甜,因而起了“甘井”之名 。魏长城横亘甘井以北,故有“城村”、“城后”等村名 。从城后村沿坡而上,可达开凿于金代的梁山千佛洞 。千佛洞是渭北罕见的佛教石窟,属1957年陕西省第一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井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是苹果优生区,“甘井牌”苹果是国家公布的绿色食品 。文化部在1997年命名甘井镇为“民间艺术(面花)之乡”,民间面花艺人行俊肖、杨翠肖等人进京出省,展示面花技艺,其作品除在国内多次参加大型展览之外,还漂洋过海出国展出,为合阳人争了光 。
“八塔”的具体所指,就目前见到的资料,尚无记载 。现存有四座大塔和四座小塔仍矗立在合阳大地上 。合阳本来塔多,大跃进时期建百亩方、修猪场用砖,拆毁不少 。仅以东乡而言,被拆毁的就有坊镇福德村北和东南的两座塔,和阳村东北狗儿壕的砖塔和中雷村西南的砖塔 。中雷的方形砖塔高大宏伟,像一位威风凛凛,保卫村庄安全的大将,故而俗称“将军” 。
现存塔中,百良塔全称为“百良寿圣寺塔”,位于县城东北16.8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建于晚唐,为方形密檐式砖构实心塔 。塔为十三级,高31.73米 。1957年由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为加固塔基而在底层周围加筑护墙,有著名诗人王又旦(黄湄)所撰碑文记载其事 。正南方有门可通其上,门额题“慈云洞天”四字 。塔身底层西面嵌有合阳县人民政府所立,著名书法家王德荣所书《维修百良塔记》 。百良塔建筑上很有特点,显得玲珑秀气,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百良沟畔,载入数种中国古建筑图册 。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章插图
合阳百良寿圣寺塔(摄影:越人爱吴庐)
罗山寺塔,因在路井镇岱堡村北,故俗称“岱堡塔” 。耸立在金水沟畔的乳罗山东峰之巅,地势高敞,俯视县南大地 。亦为晚唐所建 。塔下原有规模宏大的罗山寺,后拆除修建学校,仅存此塔 。塔为楼阁式空心方形砖塔,原为九级,各层之间有楼梯,拾级而上,可达塔顶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以塔为工事,塔顶已毁,今存八级,残高约30米,高大庄严,为本县诸塔之冠 。清代顺治年间进士仵魁有感于合阳文脉不盛,倡议在塔之东西两侧各筑土塔一座,远望形如笔架 。1992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章插图
合阳罗山寺塔
大象寺塔,位于城关镇杨家洼村东北大象寺(亦名“大云禅院”)旧址,寺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独留此塔 。塔建于宋代,为叠涩密檐式方形砖塔,下有4.8米见方的基座,底层西向有神龛,十三级,高约30米 。第一层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承重作用,为其它同类建筑中所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塔又是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北的胡同里用两块瓦片轻轻敲击,便可清晰地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叫声,其它三面均无此现象 。该塔向东北方倾斜,塔顶已偏离重力中心5度,但仍安然无恙,是名副其实的“斜塔” 。2003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章插图
合阳大象寺塔(摄影:星时光)
千金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南1500米处县烈士陵园内,系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县城槐里(又称后地巷或康家后地,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己为补合阳文脉捐银千两而建,故名“千金塔”,是合阳现存四座大塔中唯一有确切建筑纪年者 。塔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十三级,高约35米 。第一级有北向券门,檐下有斗拱 。第二、六、十级有南、北向券洞各一;第四、八两级有东西向券洞各一 。此塔属合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县城创卫中以此塔为中心建成“天和园”广场 。
文章插图
合阳千金塔(摄影:星时光)
见过这四座大塔的人都会发现,塔都向东北方倾斜 。合阳的塔为什么是歪的?专家们讲,这是黄河河道地层切割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但在民间都自古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据说合阳是一块风水宝地,县城乃九龙朝凤之地,要出三石六斗菜籽颗那么多的官 。后来来了位瞎心眼的县官,略懂风水,心中妒忌,便好言哄骗老百姓建塔 。这塔压住了凤凰的翅膀,凤凰再也飞不起来,从此合阳成了一个贫瘠的苦地方 。又过了多年,坊镇西街出了个小季子,他到华山上拜师学道,决心要拉倒这八座塔 。尽管他学会了法术,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只把塔拉歪了,却没有倒下来 。小季子悲愤交加,口吐鲜血而亡 。从此合阳的塔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除过上述四座大塔,在城关镇的王家庄村东南方和南伍中村东南方各有一座方形实心砖塔,建筑年代约在清代;甘井镇北伍中村南涝池边有一六角形七层砖塔,称为“奎星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甘井镇城村西南方有一六角形五层砖塔,据塔铃所铸铭文记载,此塔建于清乾隆年间 。这四座小塔的高度均在15—20米左右 。
文章插图
合阳甘井镇北伍中村“奎星塔”
合阳人所说的“七十二个圪垯”,系指用土夯筑的土塔 。这些土塔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锥形,高低不等 。有的塔基与塔顶用青砖护砌,还有的置黑秞塔尖 。经多年风雨剥蚀,远看已呈圆锥状 。合阳地形从西北至东南呈漫坡状,所以这些以补风脉为目的土塔大多筑在村庄的东南方,如现存的黑池镇朴鲁村土塔和新池镇坡赵村土塔 。当然也有依具体地形而筑在不同方位的,如甘井镇麻阳村便在村西北的胡同两侧各筑一座小塔,外部用砖包裹 。许多临沟的村庄则把土塔筑在沟边,如坊镇的东雷村 。坊镇的大伏六村东南是一条大沟,则在沟两岸各筑一座土塔,似卫士把守村庄的大门,护卫村民的安全 。
在朴鲁村东南方有一座半截土塔,民间还有一段传说 。元末明初时,朴鲁人在这里开始筑塔,但村南相距五里的导基(当时据说称为“通吉”)村杨、孟两姓人家却认为这座土塔在他们村东,于村中不利 。朴鲁人白天填土夯筑,导基人夜里便毁 。朴鲁人闹不过导基人,只好停工,留下一座半截土塔 。过了些年,在村东大路边另建一座土塔 。后来不知是何缘故,导基村孟姓迁到黄河塬畔的同定村,杨姓也渐次衰落,村里又迁来李姓人家 。李姓有能人,说这座塔的塔址选得好,四周高,此处低,半截土塔好似一颗官印,这就叫“水中漂印”,于两村都好 。后来朴鲁村在清代乾隆年间出了举人鲁克从,嘉庆间出了举人鲁俊、鲁枚、鲁景鸾,同治间出了举人鲁宝墉,光绪间更是出了翰林鲁尔斌,文脉大盛 。导基村在现代也出了好几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
【陕西合阳四镇八塔】 砖塔也好,土塔也罢,它们雄踞合阳大地,经历了社会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间的沧桑变化,已经成为合阳的一种象征 。
- 陕西合阳黑池镇蔡苜社火:老杆
- 陕西合阳洽川处女泉
- 陕西合阳跳戏
- 陕西合阳地名的由来与俗称
- 伏羲画八卦与陕西合阳伏六
- 张三丰和陕西宝鸡金台观的故事
- 陕西铜川丧葬习俗
- 陕西西安钟楼
- 陕西西安竹笆市
- 陕西西安大麦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