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数字化阅读风头正盛,为何Kindle退出了中国市场?

MacBook|数字化阅读风头正盛,为何Kindle退出了中国市场?

文章图片

MacBook|数字化阅读风头正盛,为何Kindle退出了中国市场?

文章图片

MacBook|数字化阅读风头正盛,为何Kindle退出了中国市场?

6月2日 , 亚马逊Kindle官方正式宣布 , 将于2023年6月30日停止Kindle电子书店在中国的运营 , 届时用户将不能购买新电子书 。 这标志着 , Kindle官宣了退出中国市场 , 当天 , “Kindle停运”的话题一举冲上微博热搜 。 9年的市场开拓 , 从文艺青年人手必备的“阅读神器”到如今的黯然退场 , Kindle究竟被谁打败 , 又是何种原因出现了今日结局?

Kindle停止电子书店运营通知Kindle退场 , 数字化阅读仍高歌猛进
当看到Kindle退市的消息 , 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起了自己手中早已在抽屉里吃灰的Kindle设备 , 怅然若失的同时 , 可能会有一个疑问:Kindle的失败 , 是我们真的离阅读越来越远了吗?

数字阅读产业整体规模持续走高莫非退市是整个阅读生态环境不好?恰恰相反 。 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 , 中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从2013年的50.1%升至2021年的79.6% 。 可以说 , Kindle进入中国市场的9年时间 , 数字化阅读市场规模是持续走高的 。
我们继续看细分数据的话可能会发现一些端倪:目前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由41.9%升至77.4% , 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也从21.7分钟大幅提升至101.12分钟 。 然而在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的人群占比只有27.3% 。
作为专业的数字阅读设备 , 却在数字化阅读浪潮下 , 渐渐被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蚕食市场 , 说明Kindle自身出现了严重问题 。
外来的和尚 , 不会念本土的经
Kindle的中国发展之路 , 最早追溯到2013年6月 , 当时其新奇的阅读器形态 , 软硬件闭环的阅读生态 , 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关注 , 甚至在早期出现了“一机难求”的局面 。 经过数年发展 , 2016年 , 中国一跃成为亚马逊在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的第一大市场 。 2018年 , Kindle在中国销量达到百万 , 一时间风头无二 。

Kindle官方的自嘲广告随着Kindle备受欢迎 , “泡面盖”的称呼也随之走红 , 甚至连官方都下场自我调侃 , 殊不知 , “泡面盖”的戏称也预示着Kindle的用户粘性缺失 。
Kindle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 17、18年左右 ,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开始发力 , 人们的时间被迅速绞杀在无穷无尽的视频流中 。 另一方面 , 国内众多厂商涌入墨水屏赛道 , 例如海信、掌阅、多看、文石、小米等 。
在众多墨水屏阅读产品的冲击下 , Kindle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自营电子书城相对匮乏的资源;几乎没有大变化的形态和参数;缺失了社交互动属性等一系列弊端被持续放大 , 最终为Kindle退市埋下了伏笔 。
举个简单例子 , 大家拿着2022年的手机 , 对比2013年的手机 , 能够明显感觉到科技发展带来巨大差异 , 但你拿着如今还在售卖的Kindle Paperwhite4 , 和2012年发布的Paperwhite2相比 , 恐怕很难辨别有何差异 。
墨水屏赛道 , 谁主沉浮?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 , Kindle退出中国市场 , 只能说明亚马逊的战略和运营出现了问题 , 并不是墨水屏生态本身的问题 。 相反 , 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 , 人们对护眼阅读的重视 , 墨水屏市场仍在加速扩张 。 数据显示 , 仅大尺寸电子纸设备在2022年的出货量就将达1500万台左右 , 同比增长超15% 。
Kindle的退市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如今的墨水屏赛道中 , 如果“Kindle模式”跑不通 , 那么究竟谁才能引领墨水屏行业升级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