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上海疫情,“抢菜”App的中场战事

“你抢到菜了吗?”这是上海这座2500万人口的城市 , 过去两个多月来的日常 。 商超关门、物流不畅、物资有限 , 因此海量用户涌入各大生鲜线上平台 , 每天来回切换比较 。 对生鲜线上平台而言 , 这是机会 , 也是严峻考验 。 哪家平台能持续提供稳定和高品质的用户体验 , 就可能将一次性客户或短期客户转化为长期客户 。 在这场“大考”中 , 哪家平台表现突出 , 依靠的又是怎样的创新?
两个月的上海疫情,“抢菜”App的中场战事
文章图片
2022年6月1日 , 上海在实行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的同时 , 开始全面复工复产 , 各家生鲜平台的服务陆续恢复正常 。 这两个月因为商店、超市关门和物流不畅 , 线上生鲜购买平台变为上海市民的“菜篮子” , 它们被统称为“抢菜”平台 , 因为“抢”是购买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 。
需要抢的不仅仅是菜 , 还有运力 。 0:00、6:00、8:00、8:30、9:00……这些时间点是各大平台开放购物的时间 , 也是无数家庭紧密关注的焦点时刻 。 哪怕稍晚几十秒 , 要么想买的菜被抢光 , 要么因为运力不足 , 购物车里的货品一样无法结算 。 这造成用户极度焦虑 , 一部分用户甚至用上筋膜枪这样的“兵器”来增加抢菜的成功率 。
01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此过程中 , 各大线上生鲜平台付出了很多努力来维持运作 , 但呈现的服务水平却高低不一 。 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实体连锁超市的网购平台最先“躺平” , 要么无法登录 , 要么一直没有运力 , 要么开放时间完全无法预测 。 这倒也不意外 , 因为它们的优势在线下门店 , 它们的物流、运力、基础员工培训等也围绕线下工作进行 , 线上平台在技术上没有准备好服务大规模用户 , 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线上服务质量 。
叮咚、美团、盒马、每日优鲜等线上生鲜平台虽然是为线上用户设计 , 但依然存在实力和服务水平的差距 。 一些名气很大的平台在这次考验中表现一般:要么频频歇业 , 要么要求“到店自提” , 在消费者无法出小区的情况下 , 无法触达消费者;要么转为团购 , 起送量要求大、商品选择少、开放日期少、送货日期不确定 , 这让它们跟后来崛起的社区自发团购和供销合作社的保供采购相比 , 并没有明显优势 。
上海这次考验来得匆忙 , 让各家企业都有理由强调大环境的不利因素 , 比如物流不畅、人手不足、防疫要求、应对紧急环境的经验不够等 。 这些理由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换来用户的谅解 。 在特殊时期 , 新涌入的消费者在商品存货、选择种类、价格高低和送货速度等方面已经相当宽容 , 但是这并不表示消费者对购物体验完全没有期待和比较 , 比如社交媒体上常见消费者吐槽某些生鲜平台的设计不合理 , 库存更新不及时 , 网页崩溃 , 或者订单被拖延和取消 。 出现这些问题不奇怪 , 因为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 , 就算服务质量不佳 , 商品也能卖出去 , 企业一般没有强烈动机和紧迫感去改善消费者体验 。 但是在不利的大环境下 , 如果个别企业能坚持创新 , 提升服务品质 , 就很容易成为亮点 。
两个月的上海疫情,“抢菜”App的中场战事
文章图片
02
叮咚买菜的持续创新
在这两个多月 , 根据我作为消费者的体验来看 , 独树一帜的是叮咚买菜App(下文简称叮咚) 。 除了少数政府划定的静默日期 , 它不仅一直能坚持对个体消费者零售和当日送货上门 , 而且App频繁更新 , 针对多个痛点和问题不断做出创新 , 提高后台工作效率 , 很好地改善了用户的购买体验 。 中国经济新闻网曾称 , 叮咚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 , 让市民“从‘吃饱’到‘吃好’” , 缓解了买菜难问题 。 各大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来自上海的用户分享抢菜攻略 , 称赞叮咚解决了“没菜吃”的困境 。